• 首页 > 财经正文
  • 年中揽储大战熄火 银行存款压力犹存

  • 2021-06-25 14:57:48作者: 欧阳剑环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临近年中,银行以往惯用的“揽储大战”并未打响。中国证券报记者日前走访调研多家银行网点了解到,以往在季末会“蠢蠢欲动”的存款利率今年不升反降,在以高息存款吸引客户的民营银行APP上,也很难见到年化利率4%以上的存款产品。

      专家认为,在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优化后,1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下调,有利于打击高息揽储行为,但银行揽储的难度有所加大,存款竞争压力仍然存在。

      多家银行存款利率下调

      中国证券报记者走访调研多家银行了解到,当前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已调整为在存款基准利率基础上“加上一定基点”,多家银行已明确下调1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

      北京市西城区某国有大银行客户经理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该行从周一起调整了定期存款利率,目前3年期定期存款年化利率为3.25%,3年期、20万元起存的大额存单年化利率为3.35%。“我行之前同类型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分别为3.85%和3.987%,建议客户转变投资方式,分散投资,如果单纯靠定期存款,收益太低了。”他说。

      某股份行客户经理表示,该行5万元起存,1年期、2年期、3年期存款产品年化利率分别为2.25%、2.85%和3.5%,相比此前均有所下调,调整之前是5万元起存,3年期定期存款年化利率是3.85%。

      某城商行客户经理介绍,目前该行已经调降了大额存单利率,目前20万元起存,1年期、2年期和3年期的大额存单年化利率分别为2.25%、2.9%和3.55%。“目前短期理财没有特别合适的产品,如果期限在1年以内,我们更推荐买结构性存款,年化收益率约在3.4%左右。”

      揽储利器失效

      随着存款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保本理财产品、靠档计息产品、结构性存款、互联网平台存款等揽储利器相继迎来严监管,银行此前的揽储利器一一失效。

      以往常常以高息存款吸引客户的民营银行近期也纷纷下调了1年期以上的存款利率,中国证券报记者浏览多家民营银行APP发现,此前常见的5年期、年化利率4.8%以上的存款产品均显示已售罄,4%以上的存款产品已很难见到。

      例如,蓝海银行6月21日公告称将调整定期存款利率,已购买的产品不受影响。其中,3个月和6个月定期存款年化利率有所调升,1万元以下、1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由2.1%调至2.2%,1万元及以上、1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维持2.25%不变。除此之外,2年期和3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均有所下降,其中,调整幅度最大的是1万元及以上、3年期的定期存款年化利率,由4.125%降至3.5%。

      一度被认为是保本理财替代品的结构性存款,在经历整顿后,规模仍在持续压缩。央行数据显示,截至5月末,中资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为6.35万亿元,今年在经历小幅回升后再度跌破去年年末的水平。融360大数据研究院报告显示,5月份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预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为3.55%,环比下跌5基点。

      在融360分析师刘银平看来,2021年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增减的概率都不大。“今年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将全部清零,为防止客户流失,银行对结构性存款的发行需求仍然较大;但结构性存款规模不会再像前几年那样大幅上升,多家银行也在年报中提及,未来要继续控制高成本存款规模。”刘银平说。

      负债压力长期存在

      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陈健恒表示,自2017年金融去杠杆、严监管以来,银行负债端一直面临较大压力,尤其是在同业受限、回归存贷业务本源的背景下,存款成为各家银行必争之地。在这种背景下,优化存款利率自律,能有效促进行业公平竞争,同时维护金融系统稳定性。

      专家认为,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调整有助于打击银行高息揽储行为,但在存款利率降低的同时,银行揽储的难度随之加大,存款竞争压力仍然存在。

      对于此次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确定方式调整,陈健恒分析,调整后大额存单、协议存款等利率降幅更大,考虑到大额存单、协议存款多为中小行揽储的工具,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对于大银行和头部股份制银行而言,缓解银行负债端压力的方式和工具相对丰富,面临的存款分流压力相对较小。相比之下,中小银行尤其是城商行,吸储压力一直较大,更依赖中长期存款客户的拓展,叠加此前监管部门禁止地方法人银行异地吸存,城商行负债管理压力可能会进一步抬升。

      “自去年结构性存款受到监管压降以来,银行的稳定性存款(定期存款+结构性存款)增长难度加大,尤其是中小银行,相关业务同比增速下降明显。”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明明表示,今年以来,“存款搬家”现象仍然严峻,如果存款利率进一步降低,则意味着对于储户的吸引力下降,可能流失更多长期存款。因此,后续银行还需要从其他方面提高软实力,如存款是否便利、网点是否充足、网银或手机银行操作是否快捷、用户体验是否更好。

    (责任编辑:王擎宇)

    猜你喜欢:

  • 亚马逊发布2021品牌保护报告,公布打击假货最新进展
  • 《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驭势发布!
  • 开设在线电子琴课 千尺学堂助力中老年人“活到老
  • 向光同行,未来可期,2022向光奖荣耀揭晓
  • 助力老有所乐 千尺学堂荣获“回响中国”腾讯教育
  • 敏捷——开启银行社交化运营的关键钥匙
  • 揭秘如何做好客户体验 让企业增速胜人一筹
  •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
  • 美的京东强强联合:焕新风空调引领行业新赛道
  • 印象笔记2021象新力大会:打造超越期待的All-in-One
  • 启牛学堂:创新课程助力普通大众聪明投资
  • Velodyne Lidar公布2021年度第三季度财报
  • 追一科技荣获机器之心最佳AI公司TOP 30等三项大奖
  • 杜邦公司投资旗下Liveo™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在
  • UDE2021爆出新趋势,OLED电视是主机游戏最佳CP
  • 不止是绿色节能,TCL卧室新风空调更以创新技术实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