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受市场震荡下跌的影响,权益类新基金延期募集、发行失败屡屡出现。在此背景下,具备稳健属性的基金产品成为发行市场主流。Wind数据显示,正在发行的基金中,名称中带有“稳健”类似字样的基金共有9只,具备持有期特征的基金有38只,FOF、偏债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等中低风险产品的数量占50%以上。
寻找安全边际
今年一季度,无论在发行数量、发行规模,还是权益类基金的发行表现上,与2021年相比都有着不小的差距,4月份以来也未出现明显好转。债券型基金仍是发行市场的“压舱石”,投资者对权益类基金的申购热情持续下降。通联数据显示,截至4月14日,4月以来新成立的基金有36只,其中债券型基金9只、QDII基金3只、FOF4只、REITs1只,另有4只股票型基金和15只混合型基金。
从认购时间来看,4月以来新成立基金的平均认购天数在30天左右。其中,浦银安盛中证沪港深消费龙头ETF和中加量化研选A的认购时间超过80天,两只基金均为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未超过3亿元。
“主要还是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都从确定性中寻找安全边际。”某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权益类产品普遍较为难卖,相较而言稳健型产品的渠道接受度更高,“先严格控制回撤,再力争超额收益”是不少投资者的准绳。以较为稳健的FOF产品为例,通联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发行的FOF高达24只,总规模接近160亿元,迎来了一波发行小高潮,显著超过去年同期。
此外,资金迫切追求稳健属性,催生了公募REITs成为爆款。近日,华夏中国交建REIT引来800多亿元资金追捧,机构网下询价有效认购达38倍。
发行节奏放缓
4月以来,已有部分产品延长募集、发行失败的案例。例如,4月9日,太平中证1000A公告延长募集期;4月1日,金元顺安泓泉纯债3个月定开公告发行失败。这使得部分基金公司管理层不得不改变此前预期,重新审视和评估未来产品布局策略。
部分基金公司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去年同期,平均每只基金的募集期为一两周,今年则普遍需要一个月时间。今年发行的节奏放缓了,数量和频次都明显下降,新基金的申报节奏也放慢了。在此背景下,结构性机会仍然存在,接下来公司将重点关注产品线布局和对绩优稳健产品的持续营销。”
一些基金公司拿到权益产品批文后决定暂缓发行,或主动找帮忙资金保成立;另一些基金公司继续保持新发热情或者发力持续营销,均衡稳健型产品逐渐占据主流。有渠道人士表示,今年以来基金都不好卖,基金公司目标是“保成立”。
与此同时,投资者的需求也在时刻影响着基金公司的产品供应。多家基金公司宣传材料从侧面印证了这一点,“有助于减少投资者由于市场短期波动导致的非理性追涨杀跌”“旨在为投资者打造资产配置压舱石”等类似描述频频出现,“稳健”“严谨”“绝对收益”“重视安全边际”等成为高频词汇。
持有期产品增多
记者发现,虽然权益类基金整体发行降温,但具有持有期特点的权益产品发行火热。在即将进入募集期的新基金中,持有期基金占比近一半,且大部分产品将持有期限设置在6个月或1年。
“设定持有期是为了在保持资金流动性的基础上避免投资者频繁操作。”某基金市场部工作人员透露,一般持有期基金都是银行渠道定制的,会选择历史业绩较好的基金经理,目的就是通过让投资者长期持有基金从而赚到钱,最终将客户长久地留住。
为何持有期基金发行火热?某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负责人称,带有一定封闭期的基金增加了基民的持有时间,虽然牺牲了流动性,但可以有效避免基民追涨杀跌,较好地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我们希望投资者意识到火与不火不是问题的本质,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要有可以支撑投资决策的逻辑。有些领域火,是一个时代的起点,而有些领域火了一段时间,就到了阶段性顶点。投资者需要去理解一个行业的逻辑,需要结合估值体系和产业结构来判断,才能分析出行业的后续走势。”上述负责人表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