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精准有力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环境,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国务院新闻办3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等围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进行了详解。
稳健货币政策精准发力
“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首要是保持币值稳定。币值稳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物价稳定。去年全球通货膨胀严重,为40多年以来最高,欧美等许多国家达到8%、9%、10%这样高的通货膨胀。我国去年消费物价指数(CPI)涨幅为2%,是非常理想的水平。事实上,无论是在过去五年还是过去十年,中国的通货膨胀指数平均都是2%,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易纲进一步介绍,币值稳定的第二层含义是汇率基本稳定。近五年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三度破“7”又回到“7”以下,双向波动,弹性增强,在全球各种货币中,人民币都表现得非常稳健。这种有弹性的市场化汇率制度也为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起到了自动稳定器的作用。
2018年以来,人民银行累计14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的长期流动性超过11万亿元,保持了流动性的合理充裕,对稳就业、保民生、保小微企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易纲表示,下一步,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广义货币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对于今后汇率和利率的走势,易纲表示,总体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过去20年升值了20%,平均每年升值1%。按照国际清算银行计算的实际有效汇率看,过去20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约40%,也是比较合适的水平。总体看,人民币汇率还会在合理均衡的水平上基本稳定。目前货币政策一些主要变量的水平比较合适,实际利率水平也比较合适。
金融“活水”浇灌重点领域
人民银行通过实施结构性的货币政策,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质效,更好地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数据显示,目前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余额为6.4万亿元人民币,占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左右,总体为适度的比例和水平。
2022年,世界主要央行都在大幅度加息,人民银行去年没有加息,反而还降低了两次利率,幅度为20~50个基点,有效降低了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数据显示,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接近24万亿元人民币,授信户数超过5600万户。人民银行新发放的企业贷款利率平均为4.17%,较2018年下降了1.28个百分点;普惠小微贷款利率从2018年1月的6.3%下降到去年12月的4.9%,均为历史上较低水平。
人民银行不断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在疫情困难的时候,支持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有力地保市场主体、保就业。在绿色金融、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人民银行支持绿色金融带动的碳减排相当于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制造业、绿色发展和能源保供的支持。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乡村振兴、就业等普惠金融服务。
金融风险收敛总体可控
近年来,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人民银行稳妥化解重点机构的风险,果断接管包商银行,坚决打破刚性兑付,平稳化解恒丰银行、锦州银行、辽宁城商行等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依法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过去三年,人民银行支持地方政府发行5500亿元专项债券,专门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高风险的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从600多家降到300多家,不少省份目前已经没有高风险机构。同时精准“拆弹”,化解了“明天系”“安邦系”“华信系”、海航集团等高风险集团的风险,及时阻断风险扩散和传染。
面对金融乱象,人民银行果断“出拳”。全面实施资管新规,压缩“类信贷”高风险影子银行规模约30万亿元,推进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近5000家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有序推进大型平台企业金融业务整改,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纳入监管。过去五年,央行累计立案查处非法集资案件约2.5万件。
针对房地产市场出现的调整,人民银行去年底出台了16条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因城施策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持续引导实际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截至去年12月,新发放的个人住房贷款平均利率较上年末下降约140个基点。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表示,我国城镇化仍然处于发展阶段,改善性住房需求潜力较大,租购并举的发展模式有很大发展空间。人民银行将继续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支持新市民住房需求,支持租购并举的住房市场发展,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易纲表示,中国金融业运行总体稳健,整体金融风险呈收敛态势,风险可控。人民银行将会同其他金融管理部门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推动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处置,对非法金融活动保持高压,压实各方风险处置责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