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离不开货币政策的稳健实施。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可以看到,针对疫后经济恢复的曲折性、波浪性特点,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固本培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调节力度明显加大
去年以来,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但也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为此,中国人民银行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经济恢复的关键时点主动担当、连续出招、组合发力,政策支持有力、有度、有效,为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最新公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广义货币(M_2)余额299.56万亿元,同比增长8.7%;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85.72万亿元,同比增长9.0%;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43.96万亿元,同比增长10.1%。
货币政策在总量上是否合理?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记者发布会上曾表示,“支持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信贷总量稳定增长、均衡投放,实现社会融资规模、广义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如果以此为标准考量,可以看到M_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分别为8.7%、9.0%,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基本相匹配。从信贷数据来看,今年前2个月累计新增贷款6.3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次高水平。
近年来,货币政策持续为实体经济的恢复向好提供稳固有力的支撑。人民银行继去年两次降准0.25个百分点后,今年开年又降准0.5个百分点,在量上充分保障了资金供给。在上述发布会上,潘功胜也表示“降准还有空间”。此外,叠加降低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利率、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下行激发有效需求,货币政策支持宏观经济实现良好开局。
LPR变化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居民的贷款利率。在发达经济体快速加息背景下,人民银行坚持“以我为主”,在2023年6月、8月两次引导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分别累计下降0.2个和0.25个百分点,持续为企业居民“减负”,有效激发国内需求。同时,落实好首套房贷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因城施策放宽房贷利率政策下限;引导有序降低存量首套房贷利率,为5000多万户家庭每年节省利息支出约1700亿元。2024年2月,5年期以上LPR再次下行0.25个百分点,降幅为2019年LPR改革以来最大,预计将推动一季度企业融资和居民信贷成本再创新低。
“中国的货币政策工具箱依然丰富,货币政策仍有足够空间。我们在货币政策的调控中,将更加注重平衡好短期与长期、稳增长与防风险、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关系,强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着力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稳定物价,为经济运行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潘功胜表示。
注重信贷投放质效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对此,人民银行着力引导信贷合理增长、均衡投放、结构优化,更加注重信贷质量提升。记者从人民银行了解到,今年2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3.13万亿元,同比增长28.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6.5%;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增长14.2%、18.5%、21.4%,均明显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与此同时,国民经济薄弱环节贷款支持力度稳固。记者了解到,2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0.42万亿元,同比增长23.1%;涉农贷款余额58.9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民营经济贷款余额65.12万亿元,同比增长11.6%。
信贷投放更加注重“量稳质优”,银行加快调整优化贷款结构的脚步。环业投资集团(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银行需要在保持贷款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加大对新兴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这既符合国家政策导向,也有助于银行自身业务结构的优化和竞争力的提升。
“今年将在保持信贷投放均衡、稳定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优化信贷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能,做到有增有减,增的是服务普惠小微、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减的是在一些落后淘汰领域从紧配置金融资源。”九江银行行长肖璟说。
中国银行普惠业务相关负责人同样表示,将围绕制造业、高科技等重点领域产业链,结合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等地方优势集群,加大链企融资支持,对“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优惠利率支持。
“观察金融支持力度不能仅看个别月份金融总量指标的变化,要更多地看利率下降和结构支持的效应。”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认为,1月至2月商业银行的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3.8%以下,比去年同期进一步下行,表明信贷需求已得到充分满足。从主要商业银行数据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同比增速均保持在20%至30%,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有望支持加快发展形成新质生产力。
连平进一步表示,过去市场习惯从贷款增量观察信贷需求,将其作为反映经济活力变化的一项指标,这种联系并非没有道理;但试图仅通过推高贷款来提升经济增速,则恐怕很难实现。信贷增长与经济增长往往是同一现象的不同反映,而不是因果关系。从国内外实践看,金融松紧程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之间有密切关系,货币信贷持续过快增长反而会带来较大副作用,不利于经济转型升级。未来我国货币信贷投放质效提升,要更多地在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方面下功夫。这样能够更好地避免资金空转,防范金融风险。尤其是有利于促进直接融资加快发展,优化融资结构,还能有效推动低效经营主体市场化出清,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
避免资金沉淀空转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了“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明确要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货币政策的要求,也首次出现“避免资金沉淀空转”的表述。这对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货币信贷工作、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经济结构转型、金融回归本源等给融资增长和融资结构带来深刻变化。较之其他融资方式,我国贷款增速一直稳定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较高水平,保持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稳固。但也要看到,不仅增量信贷能支持实体经济,盘活低效存量贷款也有助于经济增长。
目前,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超过230万亿元,每年新增20万亿元左右。资金存量远大于每年的增量,并且存量贷款形成的企业资产、派生的货币资金,仍持续在经济循环中发挥作用。盘活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虽然不会体现为贷款增量,但同样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下一阶段,盘活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将是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更为重要的方向,未来将更多地向存量资源要效益。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要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坚持“聚焦重点、合理适度、有进有退”,实施好存续的各类专项再贷款工具,整合支持科技创新和数字金融领域的工具方案,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要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助力化解过剩产能。在需求端,更有针对性地满足合理的消费融资需求,更好激发有效投资。在供给端,约束对过剩产能行业的融资供给,进一步明确按市场化原则实现有序出清的政策导向。
此外,把握好债券与信贷的关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2023年,我国债券、股票融资比重达33.8%,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相较于以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具有效率高、成本低、盘活存量资金等优势。在当前贷款规模超过230万亿元、宏观杠杆率不低的背景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更加强调社会融资规模,随着债券市场进一步加快发展,预计未来直接融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