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19中国人寿”将迎来赎回权行权日,这也是今年迎来赎回权行权日的首只保险公司次级债。
与此同时,近期2家险企选择不赎回次级债,引发了市场对中小险企不赎回风险的担忧。对险企而言,不行使赎回权可能意味着公司面临偿付能力压力或资本补充压力,此举会引发市场对其偿债能力的担忧。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今年共有7家保险公司发行的9只次级债将陆续迎来赎回权行权日,合计规模超560亿元。其中,主体评级为最高等级“AAA”的险企发行的次级债合计规模达515亿元。
多位受访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投资者而言,大型险企不赎回次级债的概率很小,个别中小险企因偿付能力压力较大等原因,可能存在不赎回的风险。从行业层面来看,中小险企不赎回资本补充债的风险可控,投资者不必过于担忧。
9只次级债
今年迎来赎回权行权日
保险公司次级债,指保险公司为了弥补临时性或者阶段性资本不足,经批准募集、期限在5年以上(含5年),且本金和利息的清偿顺序列于保单责任和其他负债之后、先于保险公司股权资本的保险公司债务。险企次级债包括次级定期债、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这三类,其中,次级定期债发行规模较小,现存于市场的险企次级债主要为资本补充债和永续债。
国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杨业伟对记者表示,保险公司存量次级债都设置了赎回条款。以一家险企发行的“5+5”年资本补充债为例,按约定,在该险企行使赎回权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的情况下,经报监管备案后,该险企可以选择在第5个计息年度的最后一日,按面值全部或部分赎回本期债券。
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黄大智表示,险企一般会选择在行权日赎回“旧债”再发行新债。如果选择不赎回,说明受偿付能力限制等因素约束,发行新债面临一定的难度。面临这种情况时,险企需要支付更高的利息直至债券到期。与此同时,险企的市场信誉也会受到影响,再融资难度也会提升。
从今年来看,共有7家险企发行的9只次级债将陆续迎来赎回权行权日,合计规模达566.5亿元。除“19中国人寿”之外,其余8只次级债分别将于今年3月28日至11月20日迎来赎回权行权日。7家险企中,5家主体评级为最高等级“AAA”的险企发行的次级债合计规模达515亿元,分别为中国人寿、平安财险、太平财险、泰康养老、中英人寿。
从存量规模来看,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截至今年3月19日,存量保险公司次级债共92只,债券余额总计3415.2亿元。其中,评级为“AAA”的主体发行债券共60只,所发行的债券余额总计2991.7亿元,占总债券余额的87.6%。
“目前来看,保险公司不赎回资本补充债的风险整体可控,高风险险企无论在体量上还是数量上的占比都非常小。”黄大智表示。
泰生元精算咨询公司创始人、英国精算师协会会员毛艳辉也对记者表示,个别中小险企不赎回次级债,对险企通过债券融资等方式补充资本的影响也较小。
市场仍需关注
个别中小险企风险
尽管保险行业整体不赎回风险较小,但对投资者而言,个别险企的不赎回风险依然值得关注。
杨业伟告诉记者,历史上发行的保险次级债中,险企选择不行使赎回权的共有8只、规模共183.5亿元,涉及6家险企,均为中小险企,这些险企资产体量小、主体评级低。
杨业伟进一步表示,导致险企不赎回的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股东层面存在问题。次级债不赎回主体,大多受到股东信用风险的拖累,股东出现信用问题,往往会导致资金占用、违规关联交易、内部治理混乱等问题。二是偿付能力不足,存在资本补充压力。保险机构偿付能力不足时,可能选择不赎回次级债,以避免偿付能力充足率、资本补充压力进一步恶化。三是投资业务风险。保险次级债不赎回的另一个原因是投资暴雷,投资端出现风险需要加大减值计提,影响净利润,侵蚀所有者权益,导致资本实力减弱。此外,对于较为依赖理财型保险的中小险企,在投资端出现较大亏损时,还可能出现客户集中退保的情况,进一步影响现金流。
“目前存量次级债主体资质普遍较高,可关注信用资质较低的主体以及各主体资质变化情况。当下,在广谱利率下行、政策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保险业投资端压力加大,市场仍需关注个别中小险企的资本补充压力和信用风险。”杨业伟说。
毛艳辉补充道,个别中小险企目前还面临两难选择:如果不赎回次级债,则后续几年支付的利息较高,推高了负债成本,会加剧利差损风险;但如果选择赎回,则面临偿付能力降低的压力。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表示,未来中小险企需要探索新融资方式,与其他金融机构或投资者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股权融资或债权融资等方式补充资本;同时,中小险企还需要通过提高盈利能力、降低运营成本等方式,增强自身资本实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