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黄金消费持续火热 跟风“买金”不可取

  • 2024-03-22 09:55:51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金价屡创新高,国内黄金消费和投资市场也热度高涨。“黄金”成了热词,“年轻人开始热衷买黄金”“银行卖金饰” 屡屡登上热搜榜。买金饰,购金条,攒“金豆”,黄金消费热度持续攀升。

      购金热潮

      近一段时间以来,延续了春节前后黄金热销的趋势,各大商场的黄金销售柜台依旧宾客满盈。记者调查发现,多家品牌金店的足金价格突破650元/克,甚至有的金饰品价格达到了660元/克。

      不断升温的金价走势,却挡不住消费者的购买热情。3月16日,在北京菜市口百货商场,选购黄金的消费者络绎不绝。“来看看龙年生肖黄金首饰,送给好友刚出生的孩子。”一位正在选购金饰的消费者王女士告诉记者。

      溢价相对较低的金条及金币,也受到有实物黄金投资需求的消费者青睐。“来看看小金条之类的黄金产品,考虑是否适合投资,或者作为储蓄、避险的工具也不错。”消费者彭先生正在黄金销售柜台研究金条的价格。

      在网络平台上,黄金销售同样火热。多个直播间热火朝天地销售999足金产品。一些网络主播在珠宝交易中心火热代购。

      中国黄金协会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黄金消费量1089.69吨,同比增长8.78%。世界黄金协会近日发布的《全球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国内金饰消费金额达2820亿元,创历史新高,并预测2024年黄金消费需求将保持强劲态势。

      多家黄金珠宝上市公司也业绩预喜,明牌珠宝、潮宏基、萃华珠宝的业绩快报均预计2023年净利润提升,原因都提到了“受黄金行情上涨影响”。

      业内人士表示,金饰产品设计上推陈出新,推动中国黄金首饰消费需求提升。一方面人们期待购买黄金饰品带来好运;另一方面,黄金作为贵金属,具有稳定的保值和增值能力,也是人们投资理财的重要选择。

      需求猛增

      面对不断走高的的黄金价格,市场上一股“贴金调换”“买金条打金饰”的消费风潮也悄然兴起。许多消费者把旧金拿到店里,再贴点钱,翻翻行头,抑或是购买金条,拿到街边路边的打金店进行加工。

      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购买黄金。在不少年轻人眼里,买黄金成为一种储蓄和投资方式。为迎合年轻人的喜好,各家金店争相推出克重轻、售价低、设计感更强的金饰产品,这些好看又轻巧的黄金饰品,往往不按克重计价,而是“一口价”。

      除了饰品,年轻消费群体还会选择买重量只有几克的“金豆豆”“金瓜子”,同时也会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买金”经验。

      记者搜索发现,“攒金豆”话题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上浏览次数超过7000万次。金豆豆工艺简单、成本低、零售单价低、消费群体大等优势,使它适合网销和网购,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

      Mob研究院发布的《2022年中国黄金首饰行业洞察报告》显示,5年内,青年人购置黄金的比例已从16%增长至59%。世界黄金协会发布的《黄金需求趋势报告》指出,中国的金条与金币需求从2004年的12吨增长至2022年的218吨。

      市场需求增多,也带来了更多的入局者。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现存黄金饰品相关企业2.4万余家,其中今年1月新增注册企业与2023年同比增长290%。

      此外,银行也开始与金店“抢生意”,相比于在传统的金店购置黄金,“银行买金饰”成了不少消费者的新选择。记者调查发现,中国建设银行、中国招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均有实物金饰在售,从手镯到戒指,从金豆到项链……不仅是品类齐全,价格相较金店还更优惠,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

      规避风险

      黄金消费持续火热,随之而来的是有关的投诉与日俱增。记者在某投诉平台搜索,因为购买到“假黄金”而发起的投诉,就超过5000条。

      在一些网络直播间,主播不断以“足金、国检证书、99元”等为噱头售卖相关黄金产品。有多位消费者投诉,他们在网络平台购买的“999足金”产品存在“以假充真”“掺杂掺假”等情况。

      此外,还有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过有问题的黄金饰品的一些网店,过一阵子可能就关闭了,但销售相同产品的店铺却一直层出不穷。

      中消协发布的2023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显示,黄金首饰投诉量大幅增加,“金豆”等产品实际含金量低于宣传标识等情况大量发生。

      有消费者反映,将积攒的金豆送去打首饰时发现金豆纯度不足。一位黄金回收店的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市面上很多小金豆纯度不足,店内已不再回收金豆。

      业内人士表示,黄金消费虽热,但盲目囤货、跟风“买金”不可取。在选购金饰品牌时,需要注意品牌是否有完善的售后保障和统一的产品标准。销售平台良莠不齐,相关产品可能在质量、成色方面不够规范,应做好对商家和产品的甄别确认,注意规避风险。

    (责任编辑:王晨曦)

    猜你喜欢: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
  • 天津金融监管局、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处
  • 全面升级品牌保护机制,抖音电商获中国商标品牌建设
  • SAS 2025医疗与生命科学领域预测:摒弃AI炒作,重视应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