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商报讯(记者 李海颜)2023年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成绩单”披露。近日,银行业信贷资产登记流转中心(以下简称“银登中心”)发布《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年度报告(2023年)》(以下简称《报告》)披露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情况,从数据来看,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成效显著,试点业务机构、账户持续扩容,业务规模实现大幅攀升。
根据《报告》,截至2023年底,共有266家机构在银登中心开立883个业务账户,其中第二批试点机构共开立226个试点业务账户。试点业务规模在2023年实现大幅攀升,全年挂牌710单,未偿本息合计1529.84亿元,同比上升234.97%;成交553单,未偿本息合计1193.69亿元,同比增长222.68%,平均本金回收率23.71%,平均折扣率15.21%。
据了解,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自2021年正式开启,这使得银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转让和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得以“破冰”。不过彼时试点机构较为有限,首批参与试点的银行仅是6家国有大型银行和12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随着2022年12月30日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开启,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也纳入试点机构范围。
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响应试点政策,优化结构、轻装上阵。《报告》显示,2023年全年共有7个试点省市的8家城市商业银行和28家农村中小银行机构成功落地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累计成交109单,未偿本息合计82.1亿元。
从整体不良贷款转让情况来看,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方面,《报告》显示,2023年,单户对公业务成交量稳步增长,累计挂牌248单,成交163单,对应不良贷款163户、430笔,未偿本金合计176.59亿元,未偿本息合计228.31亿元,同比增长17.55%。
其中,国有控股大型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对公不良贷款转让业务市场投放规模较大。第一批试点机构中国有控股大型银行转出48单,未偿本息合计107.84亿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转出52单,未偿本息合计62.35亿元。第二批试点机构积极响应试点政策,全年共转出单户对公业务63单,未偿本息合计58.12亿元,其中政策性银行转出6单,未偿本息合计18.18亿元,城市商业银行转出46单,未偿本息合计30.54亿元,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转出9单,未偿本息合计4.03亿元,金融租赁公司转出2单,未偿本息合计5.37亿元。
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发展迅猛。《报告》指出,2023年,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成交量大幅增长,累计挂牌462单,成交390单,对应不良贷款约279.89万户、342.14万笔,未偿本金合计621.91亿元,未偿本息合计965.38亿元,同比增长449.43%。
其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和消费金融公司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市场投放规模较大,未偿本息合计占比94.92%,其中9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转出311单,未偿本息合计732.65亿元,未偿本息占比75.89%;10家消费金融公司转出14单,未偿本息合计183.71亿元,未偿本息占比19.03%。
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占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业务比重显著提升,资产类型分布日益均衡。《报告》显示,2023年信用卡透支类资产在批量个人业务未偿本息总额中占比由2022年的2.05%大幅提升至39.15%。此外个人消费贷款、个人经营类贷款转出未偿本息占比分别为43.26%、17.56%。
根据2024年一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报告期内,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公告挂牌65单,业务规模同比增长35.79%至158.6亿元;成交53单,业务规模同比增长134.28%至148.3亿元。
“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扩围,2023年对公不良贷款交易规模保持较快增长,个人不良贷款市场增长迅猛,整体看不良贷款供给增长,需求热情释放,市场活跃度提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认为,2024年预计不良贷款市场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主要是对公、个贷业务增长,商业银行与消费公司不良处置需求增长,尤其是部分中小机构需要拓展不良贷款处置渠道,此外国内出台相关政策,有助于保障不良贷款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