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股债震荡 普通基民还能怎样投资?

  • 2024-05-22 11:31:14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来源:华夏基金

      近来,无论是权益基金的持有人还是债基的持有人,心境或许都有些纠结。

      一边是沪指重回3100点,经过了短期的连续发力,股市震荡的可能性在加大;另一边是一路新高之后,“一往无前”的债市也出现了起伏,让这波“养基收蛋”的投资者颇有些焦虑。

      当种种难题交织在一起,似乎所有的线索都在指向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固收+”。

      如何正确理解“固收+”?

      用资产配置“战胜”不确定性

      虽然我们平时将“固收+”称为基金产品,但与其说它是一种产品,不如说它更是一种基于资产配置理念的策略。

      具体来看,“固收”指的就是以债券为主的固定收益投资,作为资产组合的安全垫,力争获得相对稳健的收益;“+”指的就是权益增强,这部分仓位通常会投向股票、可转债、打新股(或定增)等等,决定了资产组合的业绩弹性,也是增厚长期收益的重要来源。

    图片

      “固收+”的原则是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所追求的投资目标就是通过固收和其他资产的科学搭配,提高投资的性价比和持有体验。

      平时比较常见的固收+基金有这几类:

      一级债基,属于债券型基金,目前不参与打新,不能直接进行股票二级市场交易;

      二级债基,属于债券型基金,同样不参与打新,但可以直接进行股票二级市场投资,权益类资产不超过两成仓位即可;

      偏债混合型基金,属于混合型基金,可以参与IPO打新、也可以进行股票二级市场交易,权益资产仓位通常不超过30%。

      除此以外,广义的固收+产品指向风险收益特征较为稳健的一批的产品汇总,部分对冲、结构化策略产品也可以被纳入其中。

      为什么说固收+策略是可行有效的呢?

      我们以比较常见的一级债基为例,这类基金超过八成的仓位都配置债券,不到两成配置权益。考虑一个比较简单的基础情形:

      假设纯债的部分一年能贡献3%的收益率,也就是说,权益部分整体要亏15%以上才能把这部分收益都抵消掉。

      假设配置的权益部分是上证指数,现在指数是3100多点,跌15%就是回到2600多点。

      (仅作为举例实用,不构成具体投资建议)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从近十年的业绩回报来看,固收+基金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

      参考万得的各类基金指数,偏债混合型基金、二级债基、一级债基的年化收益率分别是7%、6%和5.2%

    图片

      作为参照物,沪深300指数同期的年化收益率是4.5%,但最大回撤达到了46.7%。

      更低的回撤加上更可观的年化收益率,使得固收+基金的确较为适宜作为长期投资理财标的。

      为什么考虑“固收+”?

      当曾经的两大逆风转为顺风期

      今年一季度,一边是债市延续强势,一边是权益市场触底反弹,“债强+股不弱”的格局之下,79%的“固收+”基金实现正收益。(来源:华泰研究)

    图片

      站在当下,昔日影响"固收+"体验的两大逆风,或已转为顺风:

      纯固收的收益率接连下行,简单的固收难以满足大部分人的投资需求;

      而曾经拖累“固收+”业绩的权益,如今仍处于具备较好性价比的“布局期”。

      股市方面:

      经过了连续三年的调整之后,虽然沪指近期重回3100点上方,但从全球资产配置的角度来看,不少A股核心资产仍然处于相对洼地的水平。

      当下的A股虽然比起2月初的极端区域估值有所修复,但无论如何也谈不上“变贵”,仍处于放眼长期“积极有为”的区域。

      大势上,国内地产政策托底地产链,与政府融资提速一起,将改善投资端压力,提振下半年经济预期,而美国加征关税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实质影响微小。地产政策多线齐发提振预期,外资回流背后对中国资产更乐观,“国九条”落地逐步改善市场生态,各类投资者乐观情绪将继续积累。

      债市方面:

      今年以来债市一路“高歌猛进”,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高点2.7%到前期逼近2.2%的低点,下行幅度较大,当投资者产生短期畏高情绪,市场出现波动本就难免。

      尽管经验上看,历次市场化发行的特别国债都难免对债市产生一定扰动,但幅度更应取决于货币政策配合力度。考虑到特别国债采用平滑发行而非集中发行,央行也已多次明确表达为政府债券发行创造良好的货币政策环境,经过较为充分的预期之后,特别国债的发行需要适度关注,但无需过于担忧。

      尽管基于当前债市收益率偏低的现实,相比而言中短期限品种的投资性价比会更有优势,但支撑债市长期向好的底层逻辑并未发生明显改变,即便利率下行最流畅的时候可能已经过去,但当前还没有明确因素能够触发债市行情的反转。

      即便考虑另一种较为不利的场景:股债同时下跌

      在这样的情况下,用固收打底、权益增强的固收+基金的确可能经历短期回撤,但短期回撤并不意味着一定会出现实质性亏损。

      以权益类资产仓位相对偏大的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为例,尽管在过去十年间可能经历-8.2%的最大回撤,但最终也实现了高达7%的年化收益率,将“熊短牛长”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

    图片

      而“固收+”产品的魅力,都藏在时间里。对过去10年的数据进行回测可知,滚动持有Wind偏债混合型基金指数6个月、1年、2年取得正收益占比分别为80%、90%、99%,持有时间越长,取得正收益的比例越高。如果把持有时间拉长至3年,取得正收益的比例可达100%。

    图片

      (来源:Wind,采用万得基金指数,统计区间: 2013-1-1至2022-12-31,正收益比例计算方式为各滚动持有期收益率为正的天数/所有回测样本,指数历史收益率不预示未来表现)

      由此可见,优秀的产品的确能实现“固收+”,但盈亏本就同源,波动是其中必要的对价。当我们意识到波动是永恒的话题之后,就要对资金的使用期限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在心态上延迟满足。

      如何选择“固收+”?

      ——充分的认知与恰到好处的匹配

      “固收+”策略因为配置了股票、可转债等具备弹性的资产,在市场风云变幻之际,难免会遭遇“波涛汹涌”。譬如22年之初的市场急转直下,便让一些"固收+"产品不慎陷入"固收-"的尴尬境地,也让部分投资者产生了一定的疤痕效应。

      首先,充分重视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的匹配度。

      其实对于固收+的收益和回撤影响更大的,主要就是权益增强部分的仓位,所以同是“固收+”基金,也可以分为定位“稳健”和定位相对“激进”的。

    图片

      对应到基金品种上,一般而言:

      级债基、稳健型二级债基、稳健型偏债混合类产品(通常指年最大回撤5%以下)权益部分占比较低,收益弹性中等、绝对回撤偏小,波动相对可控。

      而激进型级债基、激进型偏债混合类产品(通常指年最大回撤5%以上)、可转债基金,权益占比相对较高,收益弹性中上、市场波动时有明显回撤。

      高收益的背后一定是相对更高的风险,一方面可以从历史回报和最大回撤情况中看出来,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入手前咨询一下你的理财经理,千万不要奔着稳定然后买到了不匹配的产品,不符合心理预期的情况下的确会承受很大的压力。

      其次,的确也需要考将基金本身的运作情况纳入考量。

      一方面,尽量挑选排名靠前的大公司,因为大型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一般组建时间较长,在固收和权益等方向研究框架成熟、分工较为明确,也能聚集业内的人才,因此具备相对优势,有望更好地把控风险。

      另一方面,基金经理的主观操作差异诚然不容忽视,也可以考虑对于固收+产品分散配置,布局2-3只以分散部分主观因素带来的影响,在中长期更易收获资产的本身内在的平均收益水平。

      话说回来,环顾左右,一边是低利率洪流下定存利率步入“1 时代”,另一边是不少产品在“资管新规”后失去了刚性兑付的托底,确定性的资产收益跟随市场环境同步下降,未来能够稳稳拿到的利息越来越少。

      当居民对于低波稳健产品的需求不减,而传统理财模式的蜕变为“固收+”产品揭开了新的增长空间,属于“固收+”的时代序幕或许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叶景)

    猜你喜欢:

  • 亚马逊发布2021品牌保护报告,公布打击假货最新进展
  • 《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驭势发布!
  • 开设在线电子琴课 千尺学堂助力中老年人“活到老
  • 向光同行,未来可期,2022向光奖荣耀揭晓
  • 助力老有所乐 千尺学堂荣获“回响中国”腾讯教育
  • 敏捷——开启银行社交化运营的关键钥匙
  • 揭秘如何做好客户体验 让企业增速胜人一筹
  •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
  • 美的京东强强联合:焕新风空调引领行业新赛道
  • 印象笔记2021象新力大会:打造超越期待的All-in-One
  • 启牛学堂:创新课程助力普通大众聪明投资
  • Velodyne Lidar公布2021年度第三季度财报
  • 追一科技荣获机器之心最佳AI公司TOP 30等三项大奖
  • 杜邦公司投资旗下Liveo™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在
  • UDE2021爆出新趋势,OLED电视是主机游戏最佳CP
  • 不止是绿色节能,TCL卧室新风空调更以创新技术实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