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美联储降息这事 这一次可以乐观了么?

  • 2024-05-22 11:31:40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来源:融通基金

      5月15日,美股创下历史新高,黄金接近历史新高。

      这一切,都和美国公布的4月CPI数据有关——

      CPI同比3.4%,符合预期,3月为3.5%;环比0.3%,低于预期的0.4%。

      核心CPI同比3.6%,符合预期,3月为3.8%;环比0.3%,低于预期的0.4%。

    图片

      时隔五个月之后,CPI同比没有再超市场预期,这或许意味着美国通胀压力缓解。

      叠加不及预期的经济数据,海外市场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再次点燃——美元下跌,美股、黄金大涨,美债收益率大幅下行。

      “美联储何时开始降息”可能是今年影响全球大类资产表现的最大变量之一。

      美联储降息这事儿可以说一波三折,非常纠结。

      去年1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后,市场预计最早2024年3月、最迟2024年5月就有很大概率开始降息。

      今年春节期间,美国公布了1月份的CPI和PPI数据,均超过市场预期,美联储的降息预期推迟到今年6月份。

      此后,随着经济数据和通胀连续超预期,降息预期继续推迟,甚至今年可能不降息……

      而现在,美联储降息预期“叕”发生了变化。

      不过,或许也不能太乐观。

      去通胀有进展,但幅度不大

      一方面CPI 单月环比下降幅度不大,通胀降温能否持续还存在不确定性;

      另一方面美联储重点关注的核心CPI还在高位。

      降息预期可能再度推升通胀

      从历史数据来看,美国金融条件的松紧,与通胀、经济存在负相关关系。

    图片

      2023年12月到今年1月,市场预期的降息次数一度达到6次(每次降息25bp),金融条件趋于宽松,对一季度美国经济和通胀形成了正向拉动作用;

      2月以来,市场降息预期收敛至1-2次之间,对经济和通胀又起到限制作用,有助于后续的去通胀进程;

      不过,如后续市场又对降息预期过度定价,反而可能再度推升通胀,类似今年一季度。

      首次降息或难早于9月

      4月CPI数据公布后,最新数据显示9月降息概率从65.1%升至73.2%;今年降息2次及以上的概率从56.9%升至68.4%。

      短期之内,由于美国CPI等数据的降温,令市场的通胀担忧暂时缓解,对美联储降息的预期进一步强化,市场情绪有望得到提振,这会利好全球股市、黄金、大宗商品,并对美元指数和美债收益率形成下行驱动。

      但由于通胀的反反复复,注定了降息这事儿并不会“一帆风顺”。

      一切的一切,还是要看接下来几个月美国的通胀和经济数据。如果通胀又回升,各类资产的波动或在所难免。

      中长期来看,或早或晚,美联储终会降息。

      最近6次美联储开始降息后6个月内的资产表现:

    图片

      数据来源:Wind,中金公司

      历史数据看,美债在降息周期中表现出绝对优势,黄金、原油的表现也很强势,美元表现较弱。

      美股表现弱于黄金、美债,主要由于多次降息周期中发生经济衰退,拖累了股票回报。

      而在国内资产方面,美联储降息后A股港股涨跌各半,没有明显规律。

    (责任编辑:叶景)

    猜你喜欢: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
  • 天津金融监管局、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处
  • 全面升级品牌保护机制,抖音电商获中国商标品牌建设
  • SAS 2025医疗与生命科学领域预测:摒弃AI炒作,重视应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