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都在期盼的牛市 什么情况下才会来?

  • 2024-05-22 11:32:11 发布于:北京市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来源:融通基金

      牛市,总是令人向往。2013-2023十年来,我们已经历了不止一次牛市。

      上证和创业板两大指数走牛阶段包括:2014- 2015年、2019年、2020年、2021年。

      两大指数全面走熊阶段包括:2018年、2022年、2023年。

      债券走牛阶段包括:2014-2015年、2021年、2023年。

      全面走熊阶段包括:2013年、2016-2017年、2022年。

      2013年,科技股独占鳌头,两度钱荒之下债券熊市。2014年,改革牛杠杆牛共振,宽货币驱动债牛。2015年,中小市值占优,债券牛市续接。2016至2017年,白马蓝筹崛起,债券典型熊市。2018年,贸易摩擦叠加去杠杆,股熊而债牛。2019年,股市估值明显修复,债市震荡偏多。2020年,全球宽松助力股牛,债市利率V型。2021年,新老能源主线占优,债市震荡走牛。2022年,避险之年煤炭独秀,债市低位震荡。2023年,股票哑铃策略占优,债市延续牛市。

      股市、债市的牛市触发因素各有不同,但仍有一些共性规律可寻。

      哪些条件或可助推牛市呢?

      中信建投在研报《牛市的宏观条件:十年资本市场复盘》中,分享了相关信息,供参考:

      股市的牛市

      A股走牛主要有三个宏观条件:经济悲观预期见底,金融条件转向宽松,增量资金注入。

      经济悲观预期见底

      1、牛市阶段

      经历2013年收紧之后,2014年政策全面转向宽松,地产和货币政策同步快速转松。政策调松之后,市场开始对未来的经济反弹开始有所期待。

      2015年棚改货币化全面启动,一轮地产需求扩张潮水即将涌来。

      2019年去杠杆进程结束,社融增速企稳回升,中美高级别磋商取得积极进展,约束2018年经济的两大负面因素放开,市场悲观预期见底。

      2020年疫情冲击后快速复产复工,货币财政齐加码,加上全球宽松,中国下半年出口和地产都开始快速修复。

      2021年出口高速增长,中国出口快速抢占全球总出口份额,经济增长预期向上。

      2、走弱阶段

      2018年贸易摩擦、去杠杆。

      2022年疫情冲击加地产影响,另一方面是美元流动性收紧,俄乌冲突,中国出口同比从高位开始回落。

      2023年地产是一次长期趋势转换,全球货币仍在收紧。这些增长预期叠加金融条件偏紧,市场经历了比较典型的回落。

      金融条件转向宽松

      2014-2015年起货币政策转向宽松,结束了2013年以来收紧取向,2014-2015年、市场总体走牛。

      2019年去杠杆结束,金融条件结束了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以来偏紧取向,2019-2021年市场总体走牛。

      2013年的警示性收紧,以及2016年下半年至2018年去杠杆金融条件转向收紧,股指表现则是分化和普跌。

      因此金融条件由紧向松、由松向紧,这种基调明显转换后,市场往往会有相应体现。

      增量资金放大股市涨幅

      2014-2015年有沪港通开通、融资融券、场外融资、泛资管业务快速发展;

      2019年外资加速流入国内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2020年公募基金大量发行,2021年海外流动性外溢,对市场走牛均带来助力。

      债市的牛市

      债券市场主要跟两类因素有关,一是短端流动性(银行间资金面),二是信用扩张幅度。

      前者与央行货币投放、金融机构资金往来有关;后者与金融机构扩表动能有关,只不过在既有经验规律下,决定金融扩表的因素往往是经济增长。

      相比股市而言,债市与经济预期的关系相对较小,与经济现实的关系则更大。因为经济现实走弱时,货币政策往往持续采取宽松举措,降息降准,而货币政策直接影响固定收益资产的价格。

      债券走牛的重要条件是,信用扩张偏弱,货币政策偏松。

      2014年、2015年、2018年、2019年部分时期、2020年一季度、2021年、2022年大部分时期、2023年均由于现实运行较乏力,货币政策取向宽松,债市走牛。

      2016-2017年经济企稳,同时金融和实体失衡,2020年二季度后复产复工后经济V型回升,货币政策均边际回收,使得债市明显调整。

      2019年初去杠杆结束信用增速和PMI阶段性回升,2022年防疫政策优化后经济向常态化运行回归,市场对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信心下降,债市也出现调整但幅度不大,且随着经济有待进一步恢复,以及货币政策并未转向,债市重新走牛。

      因此货币政策取向更为重要,但绝大多数时期货币政策是实体经济的映射。

    (责任编辑:叶景)

    猜你喜欢: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
  • 天津金融监管局、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处
  • 全面升级品牌保护机制,抖音电商获中国商标品牌建设
  • SAS 2025医疗与生命科学领域预测:摒弃AI炒作,重视应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