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公募行业出现一起基金经理“奔私”后又重回公募的案例。
去年5月,王垠从招商基金离职加入一家私募机构,不过仅仅过了半年时间就回到招商基金,并于近日重新管理其之前管理的一只产品。
“奔私”之后重返公募的情况此前并不常见。不过近年来,公募似乎迎来了一轮回归潮,睿远基金赵枫、大成基金徐彦、富国基金于洋等人都重返公募。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基金经理离职的监管正在加强,这也是保护基民利益的体现,随着基金经理离职的“成本”增加,未来基金经理进行个人职业选择或许会更加谨慎。
离职半年后回归
近日,招商瑞庆混合基金发布公告,解聘基金经理吴德瑄,同时增聘了一位基金经理王垠。目前,该基金由王垠与余芽芳两位基金经理共同管理。
变更基金经理并非罕见,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是王垠第二次担任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观察他的过往从业经历,王垠自2010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华夏基金工作,2017年3月至2023年5月在招商基金工作。从2018年9月开始,他就一直管理招商瑞庆混合这只产品,直到去年5月他从招商基金离职,新东家是北京源峰私募基金。
“奔私”在公募行业里是常有之事。不过王垠仅仅离开了半年,又在去年11月重新回到了招商基金。走之前,他管理着招商基金“瑞系列”的9只产品,在他离职的这段时间,这些产品已有了新的基金经理进行管理。此次王垠也仅是回归一只产品的基金经理之位。
公募迎来“回归潮”
“奔私”之后重返公募的情况此前并不常见,不过近年来公募似乎迎来了一轮回归潮。
2023年9月,原知名公募基金经理孙建波,在多年的“奔私”后,再次回归公募,入职格林基金,主要负责公司权益投研团队建设的相关工作,引发市场关注。孙建波最为人熟知的便是其管理的华商盛世成长在2010年获得年度股基总冠军,当年年末,其在管规模超过200亿元。2013年,孙建波离开华商基金,加盟景林资产任合伙人、基金经理;2017年,他又自己成立了北京乾和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除了孙建波之外,近几年来回归公募的知名基金经理并不在少数,例如睿远基金赵枫、大成基金徐彦、富国基金于洋等人,都是在多年的“奔私”后,再次回归公募。
业内人士认为,敢于“奔私”的公募基金经理往往有着优秀业绩,但公募基金平台通常也提供了非常完备的投研的资源,到私募后,这些基金经理面临的一大难题便是投研资源不足。“在公募基金,外部券商研究所的路演会非常丰富和及时,内部研究团队的配置也很完整,而且研究员通常也是经验丰富的成熟选手,因而公募平台上基金经理的研究资源非常丰富,整个投研平台的支持力度较大,尤其是大型基金公司。然而到了私募之后,这些情况都会大打折扣,对于那些过度依赖平台资源的基金经理来说,会有一定的挑战。”一家私募机构的研究总监表示。
投资人士还认为,在公募时,基金经理主要考核相对收益,但是到私募之后,考核更加注重绝对收益,这也是很多原来的公募基金经理难以适应的地方。如果业绩难以跟上,很快就会面临淘汰。此外,有的基金经理选择加入其他人创办的私募,也会面临因投资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的情况。
此外,“奔私”还意味着要运营一家创业公司,对于以投资见长的基金经理而言,这又成为一个巨大的挑战。“除了做好投资,还有公司运营管理、人才招募、市场开拓等各方面工作,多了很多创业者需要面对的事,这不一定是基金经理擅长的,他们的精力也会被分散。”深圳一家私募的合伙人表示:“多重挑战加身,重返公募也就变得合理了。”
基金经理职业选择需谨慎
基金经理个人的职业选择无从评价,不过从基民的角度来看,身处其中的基民并不想体验这种“过山车”式的戏码。
自2023年11月24日起施行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投资管理人员注册登记规则》中规定,无特殊情况管理公募基金产品处于募集期、封闭期内主动离职且离职时间未满24个月,短期内频繁变换任职单位,以及从公募基金管理人、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离职未满6个月的基金经理、投资经理不得注册为基金经理。
《关于实施〈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监督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规定》中也规定,公募基金管理人应当建立员工离职静默期制度,对知悉基金投资交易等非公开信息的岗位人员设置一定期限的离职静默期,基金经理等主要投研人员在离职后1年内不得从事非公募基金投资管理等工作。
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基金经理离职的监管正在加强,这也是保护基民利益的体现,毕竟很多基民都是因为看好基金经理才会选择投资相关产品。基金管理人倡导投资者践行长期主义理念,但毫无征兆的离职,常常令普通投资者头疼,此类矛盾在封闭式基金中尤为典型。随着基金经理离职的“成本”增加,未来基金经理进行个人职业选择或许会更加谨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