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利率下行、行业竞争加剧……面对内外部环境的考验,中小险企经营压力未减——2023年第四季度,13家险企偿付能力“亮红灯”,大部分是中小险企。
中小险企偿付能力承压背后,既有宏微观经济的影响,也有过去一段时间粗放式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埋下的隐患,由此积累的风险也引发行业普遍担忧。在业内专家看来,这些陷入发展困局的中小险企,要想穿越经济周期,关键得修炼好“内功”,规范公司经营、管控大股东行为。
13家险企偿付能力不达标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在已经披露2024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160多家险企中,2023年第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和D的险企有13家,另有20多家险企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
根据《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保险公司需满足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以及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不符合其中任意一项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因此,风险综合评级为C和D的13家险企属于偿付能力不达标的险企。
13家偿付能力风险综合评级为C和D的险企中,财险公司有8家,分别是新疆前海财险、都邦财险、珠峰财险、安华农险、富德财险、渤海财险、华安保险、安心财险;人身险公司有5家,分别是华汇人寿、平安养老、合众人寿、三峡人寿、北大方正人寿。
平安养老表示,公司2023年第四季度风险综合评级得分已达到B类分数,但由于监管有关风险综合评级评价调整规则的原因,第四季度公司风险综合评级暂维持上季度评级结果。
而安心财险不仅风险综合评级不达标,两项偿付能力充足率也为负,2024年第一季度该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874.01%。
卖与不卖的两难
偿付能力不达标,折射出当下中小险企的生存困境。
东部某中小寿险公司高管向记者感慨道:“目前保单利率还是比较高的,如果投资收益率继续下滑,可能面临‘卖得越多未来亏得越多’的问题,但不卖又没有现金流,实在是两难。”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2024年第一季度,寿险业亏损公司数量占比过半,财险业亏损公司数量占比近4成。
近年来,受经济增速放缓、市场利率下行等因素影响,中小险企偿付能力面临着多方的压力和挑战。业内人士认为,一方面是经营端,对寿险公司而言,利率下行导致投资收益无法满足高利率存量保单要求,“利差损”问题积累,企业业绩承压;另一方面是融资端,市场对保险的认可度不高,缺乏背景的中小险企补充资本较难。
当前,市场对保险的认可度逐渐降低,中小险企不仅面临股权出售“遇冷”,通过增资来缓解偿付能力压力也并不容易。近年来,长城人寿、华安保险、国宝人寿、北部湾财险、中煤财险、国任财险等多家险企股权均经历了打折出售。
修炼好“内功”穿越经济周期
中小险企不仅面临着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考验,同时过去一段时间粗放式发展留下的隐忧也逐渐显现。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些险企要穿越经济周期必须要先练好“内功”。
“保险公司出售的部分保单是约定了最低保证收益的。对于中小保险公司,即使保单没有约定最低保证收益,也需要继续给客户较高的收益率才能不被退保、质押贷款。”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告诉记者,因此,中小险企的业绩压力更大。
练好“内功”,还要加大对大股东的管控力度,防止其滥用权力,掏空保险公司。王向楠建议,一是要强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监控大股东的行为;二是更加关注自身主业融资受限的大股东的关联交易行为。“此外,监管部门需要对保险公司关联交易的规模、方式和资金最终流向有更好的掌握,加强审查,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王向楠说。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