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富国基金
面对低位窄幅震荡的债市,“资产荒”驱使不少机构投资人将目光瞄向转债,普通投资者也在关注着一级债基的投资机会。
事实上,转债自2月6日反弹以来,截至6月6日,中证转债指数已经悄然上涨了6.91%,同期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仅上涨1.89%。当然,对于投资而言,更重要的是未来行情会如何演绎?是否依旧是“资产荒”下的新选择?
01 行情回顾:今年以来,转债获得正回报,行情分为三阶段
今年以来,截至5月31日,中证转债指数上涨2.68%,与债牛氛围下的纯债收益接近(同期,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上涨2.87%)。从节奏上来看,可以分为三阶段:
阶段1:1月2日-2月5日,债市上涨,股市下跌,转债跟随股市波动,幅度小于股票。在此期间,中证转债指数下跌5.1%,同期沪深300、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涨跌幅分别为-6.72%、1.20%。
阶段2:2月6日-4月16日,债市延续上涨,股市修复,转债小幅上行,弹性弱于股票。在此期间,中证转债指数上涨4.46%,同期沪深300、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分别上涨9.71%、1.20%。
阶段3:4月17日-5月31日,股市和债市均在震荡,转债出现补涨,相较于股、债均有超额收益。在此期间,中证转债指数上涨3.58%,同期沪深300、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分别上涨1.96%、0.46%。
02 探讨行情前,先认识转债:厘清属性,转债也可以很简单
与纯粹的股票和债券相比,大多数投资人可能觉得转债显得更为复杂。但若是厘清了三重关系,转债也可以很简单:
1)转债具有债券的属性,基于债券属性计算的价值,一般被视作转债向下的支撑价值,也被称作是“债底”价值,估值指标可用纯债溢价率或者到期收益率衡量。
2)转债具有股票的属性,基于股票属性计算的价值,一般被视作转债向上的弹性价值,也被称作是转股价值,估值指标可以用转股溢价率衡量。
3)转债具有自己独立的属性,受附加条款影响,在绝对价格层面,也会有向上的约束,130是一个关注的节点。
而关注转债的投资机会时,无非是聚焦于3个问题:
一是,向下的潜在风险有多大?换句话说,债底带来的支撑价值够不够?
二是,向上的弹性期待多不多?换句话说,正股未来的上涨空间大不大?
三是,是否还有更优的选择?机会成本大不大?
带着这些问题,开启对后续行情的探讨:
03 转债的机会成本随着利率的下行而下降
债券的机会成本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纯债的收益率比较,而随着近年来纯债收益率的不断下行,转债的机会成本也在下降。当前,在剩余期限为2-3年的偏债性转债中,到期收益率接近2年期限AA+的中短票,高于2年期限的国债收益率。
04 债性角度:纯债溢价率较大幅度下行,债底支撑度提升
从债性的估值角度来看,全市场转债的纯债溢价率中位数自2022年1月5日的38.95%下降至当前的11.9%,债底保护效应明显增强。
05 股性估值角度:转股溢价率得到一定消化
过去2年,A股市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调整,也带动了转债的调整。2022年1月5日-2024年4月17日,沪深300指数下跌了27.5%,中证转债指数也下跌了10.66%。从百元溢价率来看,已从2022年8月高点的34.49%回落至当前23.76%,估值得到了一定的消化。但与2019年1月、2021年4月的底部时期比,尚有距离。
06 绝对价格角度:高价券占比显著下降
在本轮行情高点,即2022年1月初,转债价格在130以上的数量占比为46%,小于115的数量占比仅为12%。截至2024-06-05,转债价格在130以上的数量占比仅为13%,而小于115的数量占比升至51%。
07 供需格局:下半年供求关系有望改善
供给端,通过现有预案节奏、政策环境来看,供给预期收紧。2023年以来,转债存量预案相对丰富,但供给端受发行节奏影响仍较大,全年新券供给仅为1500亿左右。2024年以来,供给节奏进一步放慢,截至5月24日,转债新增供给不足100亿。
需求端,随着今年转债前期行情的回暖,根据深交所披露的数据,可以看到不少机构持有人4月、5月连续新增转债持有规模。向后看,在“资产荒”的驱动下,或有更多相关配置需求瞄向优质转债。
08 中期:整体弹性期待依旧看向正股
从前面转债的属性介绍中可知,转债的弹性收益受正股驱动。聚焦于当前的权益市场,一方面,A股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从最直观的流动性变动角度,可以看到的是回购金额的不断上上升和IPO规模的下降。尽管这无法促使市场瞬间大幅反弹,但在不断夯实市场底部区域。另一方面,稳增长政策密集发力,特别是一线城市地产政策也在不断加码,近两周地产热度有一定修复,持续性和效果仍待时间观测。
09 短期:在结构中关注机会
从转债的两个属性维度来思考:一方面,从债性的角度出发,很多债性转债当前的溢价率相对较低,到期收益率与同期限纯债相差不大,性价比较高,但是需要甄别发行人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从收益弹性出发,可以关注弹性较大的偏股性转债。风格层面,以大盘价值为主,板块层面,关注全球定价的资源品。
(文章来源:富国基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