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的当下,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6月20日,在2024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寿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裁蔡希良与中国太保总裁赵永刚就养老金融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强调保险业应充分发挥其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功能,积极投身于养老金融事业,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据专业机构预测,到2035年,我国银发经济的市场规模有35万亿元之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任何一个有效市场的形成,都有赖于供给和需求的双向奔赴,银发经济同样如此,这个需求要看有没有消费能力,老年人有没有钱消费、敢不敢消费,对于释放银发经济的潜力尤其关键。”蔡希良表示,正因如此,党中央部署养老金融这篇大文章,提出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的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就是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和养老风险保障不足的两个问题。
“养老金融不仅是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设施,更是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支撑力量。”赵永刚在论坛上指出,保险业在养老金融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不仅要关注传统的风险保障功能,还要在负债端、资产端和服务端融合发力,为养老金融大文章增辉添彩。
近年来,中国太保作为国内综合性保险集团,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主动开展养老金融相关布局,为银发经济和养老金融贡献积极力量。从实践来看,赵永刚表示,保险业在养老金融领域应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丰富个人商业养老保险供给,助力健全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二是发挥跨周期资产配置专业能力,持续为养老资金管理贡献力量;三是发挥长期资金优势,积极布局养老服务,构建起“产品—投资—服务”的养老生态闭环。
具体来看,在养老金融领域,个人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养老首先要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近年来,在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政策支持下,养老保险产品持续丰富。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保险业积累的养老准备金超过6万亿元。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公共服务供给、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因此,推动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是当前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首要任务。”赵永刚认为,相对于银行理财、基金、储蓄等其他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在长寿风险管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保险公司可以利用基于生命表的精算技术,为不同群体、不同人生阶段的客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养老资金规划。这些养老保险产品可兼具终身领取、保证领取、灵活领取等多种形态设计,还可提供抵御生老病死残等多种人身风险的综合养老保障计划,专业价值不可替代。
除了丰富的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外,保险公司还凭借自身跨周期资产配置的专业能力,持续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资金的投资和管理贡献积极力量。赵永刚表示,保险公司在大类资产配置能力、绝对收益获取能力、另类产品创设能力上都具有比较优势,长期资金的管理理念和均衡的产品风险收益特征也非常适合养老金的管理需求。
“不同于储蓄、理财、基金等传统金融产品,养老金融有其特点,应该具备长期积累、跨期支付、保值增值等重要特征和功能,所以,发展养老金融应该要把握好功能定位,在顶层设计、激励政策以及产品服务的提供等各个方面,切实体现政策的一致性和目标的一致性。”蔡希良说。
在养老服务领域,保险机构依托长期、庞大的资产规模,战略布局养老产业、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这种战略布局有利于构建起‘产品—投资—服务’的养老生态闭环,提升客户获得感。同时,由于养老产业的长周期与保险资金特性天然匹配,布局养老产业也有利于险企资产负债管理,以及探索从养老金给付向养老服务给付的转变。”赵永刚说。
数据显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三个支柱并不平衡。截至2023年年底,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7亿,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参加人数近7600万人,第三支柱中个人养老金开户数超过4900万个,但账户空转率约占七成。
对于养老金融的发展,蔡希良认为,必须尽早采取行动,优化养老金融政策体系,大力提升第二、第三支柱的吸引力与覆盖面,切实解决养老金储备不足的问题。
蔡希良也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取消企业参加第二、第三支柱必须先参加第一支柱的要求;取消企业年金职工参保率须达到70%的隐性门槛,以给广大的中小微企业、社会公众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在税收方面,建议研究适度提高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额度,优化个人养老金领取之后无差别征收个人所得税的政策,对于中低收入人群、灵活就业人群等全程免税,从而增强第三支柱的吸引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保险业作为养老金融领域的重要力量,应充分发挥其独特优势和专业能力,积极投身于养老金融事业,为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贡献力量。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