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银行理财步入规范发展轨道

  • 2024-07-04 15:31:13作者: 王宝会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2004年,以光大银行“阳光理财计划”的发行为标志,我国正式开启银行理财业务的试点探索。此后,各家商业银行陆续跟进,并不断拓展理财产品的投资形式,从单一的固收类扩充到权益类等。回顾过去的20年,我国理财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由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深刻转变。

      从无到有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居民财富不断增长,促进资产保值增值成为投资者的重要需求。在此背景下,银行理财业务应运而生。

      中国银行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李佩珈表示,2004年至2006年期间,1年期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普遍在3%及之下,相比3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优势并不明显。大多数产品的投资起点为5万元,居民对理财产品的认可和接受度还不高,市场规模扩张相对缓慢。当时参与理财业务的主要以股份制银行和大型商业银行为主。

      2008年之后,理财产品成为金融同业业务合作的重要载体。从负债端来看,商业银行通过吸收理财资金来扩充资金来源。从资产端来看,理财资金配置于“非标”资产,以获得高额收入并兑付给客户。李佩珈介绍,与起步阶段理财资产资金主要投向于结构性存款、债券等固定收益率产品不同,当时理财产品资金主要投向房地产等行业,由于这些行业资金需求旺盛、盈利能力较强,推动理财产品收益率大幅上行。同时,第三方理财机构野蛮生长,行业市场乱象明显增加。

      银行理财市场在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满足投资者资金配置需求的同时,诸多问题也逐渐显现。李佩珈表示,一是业务运作不够规范。一些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不够充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不到位,尚未真正实现“卖者有责”基础上的“买者自负”等。二是不同行业资管业务准入标准不同,助推了资金空转、加杠杆等套利行为,造成资金价格易上难下,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更加突出。三是资金池操作模式下,银行期限错配、流动性错配风险加大,“影子银行”规模扩张,金融风险隐患增加。

      为解决上述问题,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出台。资管新规除了对资管产品的准入门槛、投资标的集中度等方面做了严格限制,还要求打破刚性兑付、计价方式采用市场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等。普益标准研究员赵伟表示,资管新规以“全面覆盖、统一规制”为出发点,旨在实现公平的市场准入和监管,从根本上消除监管套利的空间,推动整个资产管理行业的规范化运作。

      规范发展

      随着净值化转型持续推进,理财业务也已逐步从追求规模的粗放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的规范性发展,在支持实体经济等方面也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

      2022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后的第一年。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在资管新规大框架下,银行理财业务取得了长足发展,也呈现诸多新特征,如净值型产品占比超过95%、净值表现与市场形势相关度提升、投资者机构选择更加多元等。

      2019年至2022年期间,银行理财规模一度逼近30万亿元大关。但由于资本市场波动加剧,2022年理财产品出现两次大规模“破净”并引发赎回潮。“破净”也成为银行理财成长中的新烦恼,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

      王一峰表示,2022年,银行理财主要经历了两波较大的“破净”压力:第一波为当年3月份之后,资本市场大幅震荡调整,带动银行理财“破净”现象增加,“破净”理财以“固收+”产品为主。银行理财从产品策略调整、投资者教育、费率优惠、自购产品等多重维度应对破净压力、提振投资者信心。第二波为当年11月份之后,资金市场利率快速波动上行,导致理财净值明显回撤,以最短持有期产品为代表的开放式产品面临较大赎回压力。

      赵伟表示,两波“破净”导致投资者选择产品赎回,赎回潮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了2023年年初,对银行理财的规模和市场地位造成了影响,对理财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构成了考验,同时也暴露出理财行业对于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和投资理念教育的普及推广依然不到位的问题。专家表示,银行理财需对客群真实风险承受能力及需求进行再认识,同时制定针对特定客群更加精细化的产品销售和定价策略、推动银行资管体系更加完善。

      把握新机遇

      随着行业监管的逐步完善,各类资管产品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业务本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发挥竞争力优势,资管产品规范化运作和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显著提升。

      近年来,监管部门以规范展业、全面风险管理、机构内控、产品销售托管、投资者保护等关键领域为核心,先后出台了理财新规、标债新规、信托三分类等一系列监管政策,资管行业的监管体系不断完善。《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培育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伴随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不断向纵深迈进,叠加机构客户拓展、养老金账户制建设等业务机会,中长期来看,理财公司将进一步做大资产管理并提升权益投资占比,持续为资本市场带来增量资金。

      2023年下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逐步回暖和投资者信心的修复,银行理财业务迎来了新一轮的快速扩容。《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年度报告(2023年)》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26.8万亿元,全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3.11万只,募集资金57.08万亿元,理财产品投资者数量增至 1.14亿个,为投资者创造收益6981亿元。

      赵伟表示,进入资管发展的新时期,理财机构需要将打造绝对收益的投资能力作为重要抓手,以维持行业健康和持续向上发展。一方面,理财机构应立足投资者的实际需要,以“绝对收益”为目标,围绕产品特色和自身资源禀赋,构建专业投研体系和投研团队,不断提升绝对收益投资能力,从而带领投资者有效穿越周期;另一方面,理财机构需要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互动,提升投资者教育和服务水平,帮助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和承受能力,从而减少产品短期波动引发的投资者恐慌。

      建设更好的投资者生态,应发挥各行业力量,共同提高投资者教育水平,加强投资者保护,优化客户服务。在投资者服务提升方面,财富管理平台扮演着重要角色。理财魔方创始人兼CEO袁雨来表示,财富管理平台应以客户盈利概率的提升为目标,提供财富管理服务。应根据不同投资者的风险收益特征提供个性化资产配置方案,同时持续通过工具和内容对客户的投资者行为进行理性引导,陪伴投资者理性应对市场波动。应积极借助先进技术手段,全方位优化财富管理平台各服务流程,让财富管理服务更智能、专业、理性,提升投资者体验,适应净值化转型,重塑金融市场投资信心。

      李佩珈表示,未来一段时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特别是房地产市场调整背景下,居民财富管理预期和配置偏好也将发生明显变化,理财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商业银行要充分把握机遇,加快理财业务发展。业内人士表示,相比其他金融机构,银行具有资金、客户、渠道等独特优势,但也存在投研能力相对不足等短板。为此,银行要扬长避短,力求形成特色化、差异化竞争特色。一是丰富财富金融产品供给,满足客户综合化、个性化、全球化投资理财需求。二是银行业要提高主动管理能力,加强投研体系、人员、系统建设,完善适应产品净值化转型的信用评级体系,全面提升投研能力,增强理财产品的长期表现。三是关注ESG、养老金融等财富投资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易薇)

    猜你喜欢:

  • 亚马逊发布2021品牌保护报告,公布打击假货最新进展
  • 《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驭势发布!
  • 开设在线电子琴课 千尺学堂助力中老年人“活到老
  • 向光同行,未来可期,2022向光奖荣耀揭晓
  • 助力老有所乐 千尺学堂荣获“回响中国”腾讯教育
  • 敏捷——开启银行社交化运营的关键钥匙
  • 揭秘如何做好客户体验 让企业增速胜人一筹
  •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
  • 美的京东强强联合:焕新风空调引领行业新赛道
  • 印象笔记2021象新力大会:打造超越期待的All-in-One
  • 启牛学堂:创新课程助力普通大众聪明投资
  • Velodyne Lidar公布2021年度第三季度财报
  • 追一科技荣获机器之心最佳AI公司TOP 30等三项大奖
  • 杜邦公司投资旗下Liveo™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在
  • UDE2021爆出新趋势,OLED电视是主机游戏最佳CP
  • 不止是绿色节能,TCL卧室新风空调更以创新技术实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