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央行借券操作细节披露:已签机构的可借中长期国债达数千亿元,长端利率政策底到了没?

  • 2024-07-08 10:11:47作者: 陈月石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在7月1日表态将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后,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

      7月5日,央行证实,目前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7月1日午间,央行表态,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

      央行最新表态明确了借入国债的方式,即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表示,央行采取信用方式借入,意味着央行将不会向融出国债的银行提供质押品,这也意味着借券的过程将不会实现流动性投放。此外,央行表明将采用无固定期限的借券方式,意味着央行对收益率曲线的控制将不会局限于某一期限品种。相较于防止长端收益率过低,央行的意图或在于完整控制一条斜向上的收益率曲线。

      央行明确,目前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

      “目前国债的单日二级成交量在4000亿-5000亿之间,因此如果央行想通过卖出方式对利率产生影响,操作规模不能太小。”华泰证券固定收益团队指出。

      央行今日明确,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民生证券指出,我国的国债买卖定位于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和流动性管理工具,既有买也有卖,而非经济基本面趋弱阶段通过购入国债维持目标利率水平、刺激经济复苏且买卖双向操作中,央行并不会丧失对于基础货币和资产负债表的控制权,相反作为对货币政策工具箱的充实和优化,央行对于基础货币投放、流动性管理抑或是收益率曲线的引导将更为精准有效。

      央行多次提示风险并政策加码后长端利率如何走

      受央行签订债券借入协议消息的影响,国债期货7月5日全线走低。

      截至发稿,30年期主力合约进一步下跌0.33%,10年期主力合约跌0.11%,5年期主力合约跌0.06%,2年期主力合约跌0.01%。

      这是继7月1日后国债期货再度明显下跌。

      今年以来,央行多次公开提及对长期收益率的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就曾在陆家嘴论坛上明确指出:“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中泰证券指出,央行借入国债表明其调控长端利率的决心,后续随着国债卖出带来短期的抛压,市场短期调整不可避免,且30年国债2.4%已经成为央行的“政策底”,突破难度大增。

      国盛证券指出,4月以来央行多次提示长端利率风险,并不断将政策加码。但需要看到,一方面,当前利率下行的动力并不完全来自债市,而是经济中缺乏能够提供稳定的可观收益的资产,这导致整体融资需求收缩,风险偏好下降。另一方面,需要观察政策在多目标之间的权衡。央行借券并且可能在未来卖出国债,以避免长端利率过快下行,这意味着央行操作从引导预期到执行层面,对利率影响更为直接。但也需要看到,在整体广谱利率下行,以及实体融资收缩形成资产荒的环境下,债券资产依然具有相应的性价比,整体市场依然处于需求大于供给的资产荒状态。因而这种情况没有改变的情况下,长端利率也可能难以明显回升。

    (责任编辑:朱赫)

    猜你喜欢:

  • 亚马逊发布2021品牌保护报告,公布打击假货最新进展
  • 《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驭势发布!
  • 开设在线电子琴课 千尺学堂助力中老年人“活到老
  • 向光同行,未来可期,2022向光奖荣耀揭晓
  • 助力老有所乐 千尺学堂荣获“回响中国”腾讯教育
  • 敏捷——开启银行社交化运营的关键钥匙
  • 揭秘如何做好客户体验 让企业增速胜人一筹
  •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
  • 美的京东强强联合:焕新风空调引领行业新赛道
  • 印象笔记2021象新力大会:打造超越期待的All-in-One
  • 启牛学堂:创新课程助力普通大众聪明投资
  • Velodyne Lidar公布2021年度第三季度财报
  • 追一科技荣获机器之心最佳AI公司TOP 30等三项大奖
  • 杜邦公司投资旗下Liveo™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在
  • UDE2021爆出新趋势,OLED电视是主机游戏最佳CP
  • 不止是绿色节能,TCL卧室新风空调更以创新技术实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