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发布一则“LPR或迎改进”的消息,激起了市场对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及其背后意义的广泛讨论。为何LPR机制需要改进?这是否预示着要降息?这些问题牵动着市场的每一根神经。
事实上,LPR自诞生以来,作为人民银行政策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桥梁,已逐步显现出其在市场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LPR与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之间的偏离现象日益凸显,改革势在必行。
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有望将LPR的定价锚从MLF(中期借贷便利)转向7天OMO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提升LPR的市场化程度,使其更能反映市场真实资金成本。同时,这也预示着未来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加灵活高效,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然而,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降息问题,我们需保持理性态度。短期内,降息的概率并不大。
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压力,二是稳汇率需求。
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息差已承受较大压力,若利率再度下调,或将进一步加剧银行风险。同时,中美利差倒挂的现状也对我国利率调整构成了外部约束,尤其是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短期降息不易,但长期利率下调空间犹存。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增强,或缓解稳汇率压力。同时,“手工补息”叫停效果显现,银行净息差望获提振。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为提振实体经济杠杆意愿,需持续降低名义利率。国内低通胀叠加全球降息趋势,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随时待命,灵活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货币信贷的增长已逐渐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这意味着政策调控的重点需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在此背景下,金融总量指标的重要性应逐步淡化,转而更加注重利率调控的作用。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其提供更加适宜的融资环境。
我们可以看到,6月以来,人民银行关于长债走势、政策利率、利率走廊等表态不断,这也预示着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发生重要转型。
围绕LPR的改革,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里程碑成果。随着央行政策工具箱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如利率走廊、国债买卖等工具的灵活运用,利率市场化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和成熟。这不仅将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将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强的活力和动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