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对降息预期要保持理性态度

  • 2024-07-16 10:08:21 发布于:北京市  作者: 岳品瑜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7月12日,人民银行主管的《金融时报》发布一则“LPR或迎改进”的消息,激起了市场对于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及其背后意义的广泛讨论。为何LPR机制需要改进?这是否预示着要降息?这些问题牵动着市场的每一根神经。

      事实上,LPR自诞生以来,作为人民银行政策利率与贷款利率之间的桥梁,已逐步显现出其在市场中的核心地位。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LPR与最优质客户贷款利率之间的偏离现象日益凸显,改革势在必行。

      此次改革的核心,在于有望将LPR的定价锚从MLF(中期借贷便利)转向7天OMO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这一举措无疑将进一步提升LPR的市场化程度,使其更能反映市场真实资金成本。同时,这也预示着未来货币政策调控将更加灵活高效,有助于提升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

      然而,对于市场普遍关注的降息问题,我们需保持理性态度。短期内,降息的概率并不大。

      这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制约:一是商业银行净息差的压力,二是稳汇率需求。

      在贷款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息差已承受较大压力,若利率再度下调,或将进一步加剧银行风险。同时,中美利差倒挂的现状也对我国利率调整构成了外部约束,尤其是在美联储加息预期反复的背景下,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尽管短期降息不易,但长期利率下调空间犹存。美联储9月降息预期增强,或缓解稳汇率压力。同时,“手工补息”叫停效果显现,银行净息差望获提振。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为提振实体经济杠杆意愿,需持续降低名义利率。国内低通胀叠加全球降息趋势,为货币政策提供了操作空间,降准、降息等政策工具随时待命,灵活应对。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货币信贷的增长已逐渐从供给约束转向需求约束,这意味着政策调控的重点需从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在此背景下,金融总量指标的重要性应逐步淡化,转而更加注重利率调控的作用。通过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未来货币政策将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实体经济,为其提供更加适宜的融资环境。

      我们可以看到,6月以来,人民银行关于长债走势、政策利率、利率走廊等表态不断,这也预示着未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框架将发生重要转型。

      围绕LPR的改革,被认为是利率市场化的里程碑成果。随着央行政策工具箱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如利率走廊、国债买卖等工具的灵活运用,利率市场化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和成熟。这不仅将推动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更将为实体经济注入更强的活力和动力。

    (责任编辑:王擎宇)

    猜你喜欢: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
  • 天津金融监管局、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处
  • 全面升级品牌保护机制,抖音电商获中国商标品牌建设
  • SAS 2025医疗与生命科学领域预测:摒弃AI炒作,重视应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