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把存款搬家至资管产品 投资者要注意风险

  • 2024-08-12 13:35:13 发布于:北京市  作者: 岳品瑜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在银行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的背景下,一股将存款“搬家”至各类资管理财产品的热潮悄然兴起。

      然而,这一转变,虽看似顺应了市场追求更高收益的需求,但其背后所潜藏的风险却不容忽视,尤其是当投资者对资管产品的底层资产结构、投资策略及潜在风险缺乏深入了解时,仅凭收益率高低盲目决策,无异于在金融市场中“裸泳”。

      今年债市的繁荣景象,无疑为这股迁徙潮添了一把火。银行理财、债券基金及保险资管产品纷纷加大对债市的投入,产品收益显著提升,尤其是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收益率已突破3%,远超同期银行三年定期存款的利率水平,这吸引了大量投资者的目光,促使他们纷纷将存款“搬家”。

      然而,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这一点在资管产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许多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对产品的底层资产结构知之甚少。

      以一款显示近一个月年化收益率3.28%的某稳健型理财产品为例,尽管其宣传中强调大部分资金投资于低波动的固收类资产,但按照央行近日的提醒,这类产品之所以能实现超过3%的年化收益率,很大程度上可能依赖于加杠杆操作,这无形中放大了产品的利率风险。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变动,尤其是回升时,这些产品的净值可能会遭受较大幅度的回撤。

      更为重要的是,存款收益看似低于当前平均的理财收益率,但它是存款人确定可以获得的收益率;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是不断变动的,投资风险大于存款,其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是通过承担价格波动风险换来的。

      央行近期的一系列动作,如发布专栏文章解释资管产品收益率背后的风险、点名批评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国债交易行为等,都透露出央行对于校正债市风险的决心。这些举措不仅揭示了当前债市可能存在的泡沫风险,也提醒投资者在追求高收益的同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到资管产品的复杂性和潜在风险。

      在这个打破刚性兑付的新时代,资管产品再也不是那个“低风险高收益”的温室花朵。面对产品净值的波动,投资者也不再享有过去的刚性兑付保障。这也要求投资者必须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学会理性看待产品预期收益率与实际收益率的本质差异及风险,树立更加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

      于投资者而言,要承担“买者自负”。在选择资管产品时,应充分了解产品的底层资产、投资策略、风险等级等信息,并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作出决策。同时,也应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投资策略以应对市场风险。

      于资管产品的管理人而言,则要做到“卖者尽责”。不能为了规模,丢失职业道德。

    (责任编辑:张紫祎)

    猜你喜欢: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上半年超500万入境人员使用移动支付
  • 天津金融监管局、天津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有关处
  • 全面升级品牌保护机制,抖音电商获中国商标品牌建设
  • SAS 2025医疗与生命科学领域预测:摒弃AI炒作,重视应
  • 工作产生纠纷 上网“宣泄”可行吗?
  • 买卖微信账号“来钱快”?法院认定构成帮信罪
  • 工商银行原副行长张红力涉嫌受贿被提起公诉
  • 8月29日国内原油期货跌2.13%
  • 8月29日国内黄金期货跌0.14%
  • 已达去年全年八成!上半年超4500亿资金涌入沪市ETF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