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鱼龙混杂的保险中介市场,一些不法分子经常触碰雷区,越监管红线。8月12日,贵州金融监管局发布《关于甄别保险中介业务资质的提示》表示,消费者发现不具备保险中介业务资质的机构违规开展保险中介业务,及时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举报。无独有偶,近日云南、广西等金融监管部门也相继发布有关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风险提示。这些不法机构背后藏着哪些猫腻?消费者该如何选择靠谱的保险服务方?
多地提示保险中介相关风险
近一个月来,贵州、广西、云南三地金融监管部门相继发布有关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的风险提示,广东金融监管局也发布了尚未取得保险中介许可证或备案报告公司名单。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保险代理机构、保险经纪机构应在领取营业执照后申请业务许可并取得《保险中介许可证》,方可依法经营保险代理、经纪业务;保险公估机构在领取营业执照后应报监管部门备案。但监管发布的风险提示指出,个别机构未经保险中介业务许可或备案,但名称中包含“保险代理、保险销售、保险经纪、保险公估”字样机构,此类机构不具备保险中介业务资质,存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风险。
这些机构非法从事保险中介业务背后,或有更深的阴谋。河南泽槿律师事务所主任付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这些机构可能会以非法手段进行欺诈、误导或怂恿保险客户非正常退保等给消费者带来财产损失,甚至会以“高收益、低风险”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活动。
根据此前监管通报的案例,个别非法保险中介会以保险公司员工名义告知既有客户,其持有的分红型保险收益率低,通知客户去办理所谓收益率升级业务。待客户到现场后即劝说客户退保或者进行保单质押借款,并以签订《分红补充协议》形式对退保损失或借款利息回补,引诱客户购买高息产品进行投资。
除了非法保险中介,还有“李鬼”保险公司欺诈消费者。近期,海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金融监管总局海南监管局发布关于警惕非法经营保险业务活动的风险提示指出,一家名为“海南达昌财产保险有限公司”的企业在国内部分地区非法经营保险业务或进行保险欺诈活动,该企业未经国家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未获得金融业务经营资格,其经营保险业务的行为属违法行为。
根据监管提示,消费者发现不具备保险中介业务资质的机构违规开展保险中介业务,应持相关证据线索及时向当地金融监管部门举报;遭受非法集资、诈骗等违法违规活动侵害,应注意保留相关证据线索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火眼金睛”如何练?
非法机构的骗术层出不穷,消费者稍不留神,可能就会陷入他们的圈套。
付建表示,非法保险中介之所以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其背后的经济利益巨大以及一些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理解不足。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资金紧张或对保险误解的情况,诱导其进行非法退保或其他违规操作。而互联网平台也为非法中介活动提供了新的渠道,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对于普通保险消费者来说,该如何判断为其服务的保险中介机构是真是假,防止落入非法机构的圈套?财经评论员张雪峰提示,消费者可以通过企业信息查询平台,如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实该机构的注册信息、经营范围及资质状况,并检查其营业执照和保险中介许可证。要警惕那些承诺高额回报或全额退保的非法中介,正规保险中介机构通常不会作出高额回报或过度承诺。消费者应对声称高额回报或“零风险”的保险产品保持警惕。此外,在投保过程中,仔细阅读保险合同条款,确认中介机构所销售的保险产品与实际条款一致,防止被误导购买不符合需求的产品。
监管部门在提示中也明确了信息查询平台,如贵州金融监管局表示,消费者在购买保险产品或接受相关服务前,可登录“保险中介云平台”(www.insurcloud.com.cn)查询机构经营资质及从业人员执业信息。
北京商报记者 李秀梅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