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保险公司陆续发布上半年短期健康险整体综合赔付率数据。据《证券日报》记者梳理,截至8月13日,共有134家险企公布了上半年个人短期健康险整体综合赔付率(以下简称“短期健康险赔付率”)。整体看,行业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中位数约39%,在剔除异常数据后(赔付率为负值或超过100%),整体平均综合赔付率约为42.02%,两项指标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受访人士对记者表示,从传统保险市场发展经验来看,我国短期健康险赔付率还处于较低区间,随着政策端推行和深化“报行合一”(产品定价策略与实际执行政策应保持高度一致),规范产品销售和设计行为,预计行业短期健康险会进一步健康发展。
赔付率中位数同比下滑
短期健康险指保险公司销售的保险期间为一年及一年以下且不含有保证续保条款的健康保险。根据监管规定,保险公司应当每半年在公司官网披露一次短期健康险赔付率指标。
赔付率即险企收取的保费中,最终有多少用于赔款。一般而言,保费收入多而赔付支出少,则赔付率低;反之,则赔付率高。
整体来看,今年上半年,134家险企的整体综合赔付率中位数约39%,较去年同期下降约7个百分点;剔除异常数据后的整体平均综合赔付率约为42.02%,相较去年同期下降约2.4个百分点。
就上述短期健康险赔付率情况,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铭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短期健康险赔付率情况相较去年整体保持稳定,总体有下降的趋势,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险企的风险管控有所优化。
从赔付率较高的险企来看,上半年共有12家险企的短期健康险赔付率高于100%,包括5家人身险公司和7家财险公司。5家人身险公司分别为瑞泰人寿、国富人寿、招商信诺人寿、大家养老、复星联合健康,其中最高赔付率达602.31%;7家财险公司分别为东京海上日动(中国)、建信财险、日本财险(中国)、融盛财险、中原农险、融通财险和北部湾财险,其中最高赔付率达1548.68%。
从赔付率较低的险企来看,共有14家险企上半年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为负数,包括7家人身险公司和7家财险公司。7家人身险公司分别为招商仁和人寿、渤海人寿、复星保德信人寿、国华人寿、弘康人寿、北京人寿和国宝人寿;7家财险公司分别为安信农险、鑫安汽车保险、众诚财险、诚泰财险、富德产险、前海财险和比亚迪保险。
对于赔付率过高或过低的原因,不少险企提到,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量较小或赔付额波动导致赔付率波动。比如,赔付率超过100%的瑞泰人寿表示,由于个人短期健康险业务规模较小,再保后已赚保费仅3.65万元,导致尽管仅1单理赔,再保后赔款支出30万元,也使得公司2024年上半年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整体综合赔付率较高。
赔付率为负数的渤海人寿也表示,因公司个人短期健康保险业务保费规模较小,整体综合赔付率数值存在一定波动性。此外,部分险企提到赔付率为负的原因是再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释放。据监管要求,综合赔付率=(再保后赔款支出+再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提转差)÷再保后已赚保费,据此,再保后赔款支出较少,且再保后未决赔款准备金释放,提转差为负数,导致综合赔付率为负。
渠道费用仍有压降空间
短期健康险赔付率作为体现保险产品价值的指标之一,既反映险企的定价能力与产品保障水平,也与消费者的获得感息息相关。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消费者角度和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来看,当前行业短期健康险的总体赔付率偏低,销售渠道费用仍有压降空间。
通常而言,综合成本率反映了险企经营短期健康险的盈利情况,而综合成本率为赔付率和费用率之和,因此费用率的下行也能为险企提高赔付率打开空间。
周瑾认为,以百万医疗险为代表的短期健康险的崛起,主要依靠的是互联网流量平台渠道和营销模式,加之进入该业务领域的险企良莠不齐,很多公司主要靠渠道费用来获取业务,因此费用率较高,险企经营短期健康险的综合成本率也偏高,不少公司处于承保亏损状态。从这一点来看,随着监管机构推行和深化“报行合一”,规范产品设计和渠道销售行为,相信短期健康险会朝着良好的方向转变。
朱铭来也表示,目前我国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仍在水平较低的区间。从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健康险的赔付率应当在70%至80%之间,加上相应的管理成本,最终综合成本率可以达到95%,险企自身有5%左右的盈利水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仍然偏低,也就是说产品的风险定价对于消费者而言没有完全体现精算的公平合理性,利润水平偏高。不过,也要考虑到我国保险业的营运成本较高,占据了一部分的产品定价成本。因此,未来随着我国“报行合一”等政策的推行,在提高短期健康险的赔付率及运营效率等方面还会有所优化。
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寿险公司相关业务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包括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在内的各类短期健康险,由于其产品保费较低且期限较短,对不少保险公司的新业务价值贡献其实并不大,险企销售该类产品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客。因此,在这类产品的设计上,适当降低免赔额、提升赔付率、增加性价比有利于提升公司美誉度,拓展其他业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