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低波动理财产品为何受青睐

  • 2024-10-11 09:19:46 发布于:北京市  作者: 王宝会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 低波理财产品并无明确定义,但特征表现较为明显,一是底层资产稳;二是净值韧性强;三是风险评级低。

      □ 低波理财的盛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低波理财产品更契合较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对绝对收益的诉求;二是受银行理财赎回冲击的影响,理财公司基于对净值回撤的检视与居民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现实,持续增大了低波稳健产品的供给。

      今年以来,多家理财公司发售短期低波理财产品,主要配置同业存单、存款等高评级资产。普益标准数据以产品名称中关键词“低波”统计,截至9月29日,今年以来,理财公司发行的低波产品共464只,低波产品的发行数量大幅增长。

      光大证券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目前来看低波理财产品并无明确定义,但特征表现较为明显:一是底层资产稳,主要配置存款、存单、短久期高评级债券等相对低波的固定收益类资产,低波资产在底层资产中的占比通常在八成以上;二是净值韧性强,注重组合久期及回撤控制,在市场波动的时候,整体净值波动相对较小,在约定持有期内获得正收益的概率相对更高;三是风险评级低,产品风险评级通常为R1(低风险)或R2(中低风险),适配风险偏好较低的投资者。

      具体来看,低波理财产品今年以来每月发售数量在30只左右,7月份最高为47只。普益标准研究员陈雪花表示,在资产配置方面,低波产品资产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以及期限匹配策略,兼顾风险和收益。从业绩表现来看,理财公司低波产品三季度以来近3月、近6月、近1年的年化收益率均值分别为2.91%、3.42%、3.53%。

      低波理财产品今年为何尤其受到青睐?理财产品的收益主要取决于底层投资资产,存单类资产具有低风险、低波动的特征,因此存单类理财产品收益也相对稳定,可以一定程度提升理财产品的竞争力。

      王一峰表示,低波理财的盛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低波理财产品更契合较低风险偏好投资者对绝对收益的诉求,而当前银行理财客户整体风险偏好依然偏低,截至2024年二季度末,风险偏好为一级(保守型)和二级(稳健型)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合计占比在五成左右;二是受银行理财赎回冲击的影响,理财公司基于对净值回撤的检视与居民风险偏好相对较低的现实,持续增大了低波稳健产品的供给。

      近年来,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不断提速,权益类理财产品占比逐渐增高。普益标准研究员杨国忠表示,2018年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产品逐步净值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所投资的金融资产开始广泛采用公允价值估值。2022年债券市场出现两轮波动,导致一大批以公允价值估值的理财产品净值下跌,这些波动还造成部分投资者恐慌性赎回产品。作为应对措施的一部分,目前,各理财公司和银行开始积极调整资产配置策略,发行类似低波理财这类强调收益稳定的产品即是举措之一。这些产品强调投资更稳健的资产品种,或者尽可能使用摊余成本法估值,以减小或消除净值波动。杨国忠表示,偏向于收益稳定的理财产品仍是多数投资者的需求。

      投资者要充分了解低波理财产品特点,采取合理的投资策略,实现资产的稳健增值。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建议,投资者要充分了解低波理财产品的收益来源、投资策略、风险控制等,确保产品符合自己的投资目标和风险承受能力。同时,投资者应从长期视角出发,关注产品的长期业绩表现,可以将低波理财产品作为整体投资组合的一部分,与其他资产类别进行合理配置,实现投资组合的分散化。(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

    (责任编辑:易薇)

    猜你喜欢:

  • 亚马逊发布2021品牌保护报告,公布打击假货最新进展
  • 《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驭势发布!
  • 向光同行,未来可期,2022向光奖荣耀揭晓
  • 敏捷——开启银行社交化运营的关键钥匙
  • 揭秘如何做好客户体验 让企业增速胜人一筹
  •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
  • 保险公司2022年理赔年报陆续出炉 理赔金额上升 时
  • 赛道型基金迎开门红 悄然调仓备战春季行情
  • 美的京东强强联合:焕新风空调引领行业新赛道
  • 印象笔记2021象新力大会:打造超越期待的All-in-One
  • 启牛学堂:创新课程助力普通大众聪明投资
  • Velodyne Lidar公布2021年度第三季度财报
  • 追一科技荣获机器之心最佳AI公司TOP 30等三项大奖
  • 杜邦公司投资旗下Liveo™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在
  • UDE2021爆出新趋势,OLED电视是主机游戏最佳CP
  • 不止是绿色节能,TCL卧室新风空调更以创新技术实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