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基金公司"独门股"游走"双刃剑"边缘 风险值得投资者警惕

  • 2021-04-28 09:57:55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伴随着基金一季报披露完毕以及上市公司一季报披露接近尾声,基金公司珍藏的“独门股”渐渐浮出水面。据统计,若以一家基金公司持有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占比超过8%来估算“独门股”,截至一季度末,这类个股多达45只。

      相较于诸多基金抱团龙头股的盛况,基金公司的“独门股”显得没那么扎眼。但事实上,“独门股”恰恰是基金公司投研的精髓所在。业内人士指出,从历史上看,基金公司旗下多只基金一起扎堆持有单只个股的现象并不少见,值得投资者关注。

      “独门股”被大举加仓

      一季度末的45只基金公司“独门股”中,有不少是在一季度被大举加仓而成。

      比如,泓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重仓的豪迈科技,根据统计,泓德基金旗下5只基金今年一季度豪掷4亿元,加仓豪迈科技1465.02万股。至一季度末,泓德基金对该股的持仓高达7517万股,持股市值高达22亿元。

      又如广发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旗下8只基金,一季度加仓43.39亿元的龙蟒佰利,也是一只不折不扣的新晋“独门股”。此外,还有多家基金公司旗下基金大举加仓“独门股”,加仓金额超过10亿元的有5只,超过5亿元的有14只。

      基金公司敢于大手笔加仓“独门股”的底气何在?

      上海某股票型基金的基金经理向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在基金公司内部,投研平台是共享的,有时候对某个行业或某只个股前瞻能力很强的基金经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共享后,就会有认同的其他基金经理一起买入,从而成为基金公司“独门股”。

      “这其实是内部研究力量凝聚的一种外在表现,表面看起来是抱团,实际上背后是有很强的研究逻辑。”该基金经理说:“这种抱团,事实上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公司的股价,也有利于基金净值的稳定和上升。”

      需要指出的是,基金公司“独门股”背后,则是一家基金公司持有单一个股的流通股比例较高,对于股价的影响力非常强。从历史上来看,这也是一柄“双刃剑”。由于流通股占比过高,实质上导致基金加减仓时的冲击成本高昂,在市场出现调整时,流动性不足往往会对基金公司造成较大的杀伤力。

      “独门股”的一体两面

      多位基金行业人士也对这种“独门股”颇为诟病,将其视为另类抱团取暖的存在。在他们看来,虽然基金公司敢于打造“独门股”,必有其独到研究的底气。整体而言,由于占流通股比重过高,事实上会形成阻碍其他基金进入的壁垒——没有人,希望自己成为“抬轿子”的那个人。

      从一季度的股价表现来看,“独门股”则是各有千秋。

      以广发基金重仓的龙蟒佰利为例,由于一季度是其重仓时点,4月份可以作为持仓收益的观察窗口。截至4月27日收盘,该股在一季度的大幅度回调后,4月份获得了19.1%的涨幅。相较之下,泓德基金重仓的豪迈科技,则在一季度下跌0.67%,区间股价震幅高达36%,在4月份则收获了3.9%的涨幅。这种“独门股”区间剧烈的波动也为相关基金净值带来了不小的震荡。

      业内人士指出,在市场未发生极端行情的环境下,基金公司“独门股”的表现一般都还不错。但如果市场出现快速调整,“独门股”不仅很难独善其身,还有可能因为流动性的原因遭遇更大幅度的调整,这种风险值得投资者警惕。

    (责任编辑:叶景)

    猜你喜欢:

  • 亚马逊发布2021品牌保护报告,公布打击假货最新进展
  • 《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驭势发布!
  • 开设在线电子琴课 千尺学堂助力中老年人“活到老
  • 向光同行,未来可期,2022向光奖荣耀揭晓
  • 助力老有所乐 千尺学堂荣获“回响中国”腾讯教育
  • 敏捷——开启银行社交化运营的关键钥匙
  • 揭秘如何做好客户体验 让企业增速胜人一筹
  •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
  • 美的京东强强联合:焕新风空调引领行业新赛道
  • 印象笔记2021象新力大会:打造超越期待的All-in-One
  • 启牛学堂:创新课程助力普通大众聪明投资
  • Velodyne Lidar公布2021年度第三季度财报
  • 追一科技荣获机器之心最佳AI公司TOP 30等三项大奖
  • 杜邦公司投资旗下Liveo™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在
  • UDE2021爆出新趋势,OLED电视是主机游戏最佳CP
  • 不止是绿色节能,TCL卧室新风空调更以创新技术实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4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