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讯(记者安然 朱玲)11月2日,恰逢网络小贷“最严”监管一周年。
去年11月2日,中国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发布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办法》),从资本金、杠杆率、出资比例、授信余额等关键指标对网络小贷行业进行了政策监管。
《办法》发布后,行业机构纷纷着手“拥抱监管”。那么,这一年来行业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又在哪里?中国网记者就此展开了采访与调查。
调整期、规范期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看来,《办法》发布的这一年尚且属于规范期、调整期。“大家都在根据《办法》对之前的存量业务进行调整和规范。”他表示。
而过去一年行业最大的调整动作,就是增资。为了达到“注册资本不低于10亿元,跨省公司不低于50亿元”的要求,行业中掀起了一轮“增资潮”。
2021年4月,腾讯旗下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从25亿元增至50亿元;6月,字节跳动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从30亿元增至50亿元;8月,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增至50亿元。
增资既是为了满足“跨省经营”的条件,也是为了实现“降杠杆”。整个征求意见稿中,被认为杀伤力最大一条是:在单笔联合贷款中,经营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
这无疑大大压缩了头部平台的规模和利润空间。过去以小比例自有出资撬动杠杆扩大联合贷款规模的行为被强有力的约束,部分大平台便将消费金融业务转移至消费金融公司牌照旗下。
机构洗牌加剧:弱者出清
《办法》的发布,直接考验机构的资本实力。中国小微信贷机构业务创新合作联盟发起人嵇少峰接受媒体采访时就表示:“网络小贷在省内展业没有意义,能拿出50亿元资本金的企业就那几家。绝大多数小贷的问题是融不到资,不要讲5倍杠杆,ABS更是天方夜谭。”
强监管下,实力较弱的小贷公司出清。
10月26日,央行发布了《2021年三季度小额贷款公司统计数据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9月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6566家,相较去年同期锐减661家。
苏宁金融研究院孙杨分析认为,全国小贷公司数量不断下跌是严格监管的必然结果。“成本已经很高了,如果你没什么实际的业务开展,监管不会允许你持有牌照空转了。”孙杨表示。
对此,苏宁金融研究院薛洪言形容为“网络小贷行业的供给侧改革”——中小机构式微,头部机构“剩者为王”。
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在尹振涛看来,网络小贷的监管,是一系列的配套政策。2021年9 月30 日,央行发布《征信业务管理办法》,将征信的定义延伸到助贷业务。这些都意味着针对网络小贷的监管会越来越完善。
强监管之下,网络小贷乃至小贷行业未来的方向在哪里?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办法》的发布是希望通过规范网络小贷业务经营行为,引导小贷公司回归小额贷款本质并提升服务能力,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具体而言,孙杨就认为,《办法》中联对合贷款出资比例的限制,于省级行政区域内部经营的中小网络小贷公司是利好的。
“这些机构做消费贷款的量很少,是服务最末端小微企业的主力军,随着大型网络小贷公司的业务量的压降,银行机构的资金开始转移到区域内经营的中小网络小贷公司,支持他们更好的服务小微企业,进一步降低了他们的资金成本。”他表示。
还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小贷公司后续发展要主动加深和实体经济场景平台的融合,主动去批量获客;同时搭建线上化的贷款全流程系统,加强进件、审核、放款、贷后管理的全线上化;此外,还可抱团去建设金融科技,如风控平台、云计算平台,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益。
薛洪言也表示,金融发展呈周期波动。只要业务根基还在,未来的机会就是层出不穷的。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