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养老金制度终于落地,金融机构蓄势待发!
4月21日,中国证券报·中证金牛座记者就《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采访多家金融机构获悉,目前各公司已迅速开展政策研究评估工作,目前业务准备较为充分,将在投研能力、产品设计、投资者教育方面持续发力,做好资金承接工作,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健价值。
业内专家预计,产品层面,监管部门可能会对金融机构有监管准入的程序和名单制的管理。由于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唯一性,预计未来各大商业银行将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养老理财正在试点
华夏理财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邓文硕表示,银行理财投资风格符合个人养老金投资要求,预计将成为个人养老金的主要配置领域。
他表示,目前养老理财试点已扩展至“十地十家机构”,总试点额度提升至2600亿元。华夏理财已经做好承接个人养老金的准备工作,正在积极申请养老理财试点资质。
贝莱德中国区负责人汤晓东建议,资产管理公司进一步和银行或相关销售机构紧密合作,推动投资者教育保护工作,运用创新性的金融科技工具来科学化管理国民的养老投资需求。
贝莱德建信理财是国内首家获准养老理财试点的合资理财公司。汤晓东表示,将结合贝莱德在养老投资领域的全球实践经验和建设银行对本土市场的深刻理解,推出符合中国居民个性化需求、鼓励长期养老投资的优质投资产品。
商业银行:业务准备已基本完成
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个人养老金不仅涉及社保领域,其相关的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管理、个人养老金产品投资等还涉及金融领域,具有社保与金融双重属性。商业银行既要从服务社保领域的角度为个人养老金的推广落地提供尽可能的便利,又要立足金融主业,将个人养老金融入现有的金融服务生态。具体到业务层面上,商业银行主要围绕账户准备、产品准备、销售支持、技术支撑、投资者教育五个方面做好支持与准备。
该负责人表示,兴业银行为后续个人养老金业务有序开展做好了充足准备。目前,兴业银行个人养老金账户相关业务准备已基本完成。
险资:建议探索多账户产品组合
一家大型险企人士表示,目前各类金融机构正通过不同方式挖掘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市场,初步形成跨业竞争格局。保险业要发挥产品、分散长寿风险、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升长期养老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成为第三支柱发展的核心力量。
业内人士表示,养老保险产品期限长,有助于推动短期储蓄转化为长期养老资产,优化家庭金融资产期限结构,建议养老保险可通过多账户的产品组合满足客户不同风险偏好需求。例如,市场实践中,养老年金险普遍与万能账户结合,个别市场主体还在探索将养老年金险与投连险账户结合
公募:已为基金经理建立长期考核目标
华夏基金表示,公司一直在积极为公募基金助力个人养老金业务发展做准备。一是建立适合养老金管理的制度框架,二是配备资深投资经理,三是借鉴国际先进的资产配置理念、积累了丰富的FOF管理经验,四是搭建完善产品线,提供丰富养老产品选择。
中欧基金表示,已专门成立养老金业务部,对公司养老金业务进行统筹管理。投研层面,以多资产策略组负责人黄华和FOF策略组负责人桑磊以及两大策略组成员为核心,专门服务个人养老金相关投资研究工作。
券商资管:已为公募养老FOF打下基础
华泰证券资管表示,已在前期进行布局储备工作。一方面,逐步发展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公募基金投资策略,持续拓展以公募基金为核心投资标的的私募FOF系列产品,为公募养老FOF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同步储备公募养老FOF产品,拟定制度、部门架构准备、关注市场潜在需求等。
中信建投证券资产管理部相关负责人对《意见》下一步的具体实施落地充满期待。他表示,申请公募牌照并开展公募业务一直是公司重要的业务方向和战略定位,公司正在积极筹备资管子公司的设立。
该负责人表示,对于围绕个人养老金的未来战略规划,产品设计方面将发挥自身在权益投资、多资产投资、量化投资和创新策略开发方面的业务经验和优势,继续积极探索满足民众养老需求的产品和投资策略。技术投入方面,在业务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信息化和系统化程度。
专家预计会有监管准入程序和名单制管理
对于金融机构如何参与个人养老金业务,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表示,产品层面,预计会有一个监管准入的程序和名单制的管理。此外,由于账户具有唯一性,而且未来每年将有至少数万亿的沉淀资金。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各大商业银行必将在这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那些财富管理领先的金融机构和代销机构,可能再次强化对客户中长期财富的管理身份。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表示,应扩大参与的金融机构与产品范围,这有助于促进个人养老金账户市场的竞争,丰富产品形态,从而增加公众的选择权,提高个人养老金账户市场的运行效率。
此外,建议在新个税提高起征点、增加专项扣除的背景下,适当提高税延养老保险税前抵扣标准。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