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财经正文
  • 事关投资者利益 基金公司应及时回应传闻

  • 2022-08-18 11:01:17 来源: 中国网财经
  •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陆海晴

      近日,多则传闻扰动公募行业。例如,前不久某新基金突然停止销售,原定管理基金的某明星基金经理最后黯然离职。该事件引发各方议论,多种版本的传闻快速传播。然而,当事的基金公司选择了沉默。

      “冷处理”似乎已成为基金业应对传闻的主要方法。在业内人士看来,面对传闻,基金公司如果一味沉默将使投资者更加迷茫,增加其投资的不确定性。基金受关注度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应加强声誉风险管理,以合适的方式及时回应投资者的关切,避免传闻过度发酵,损害公司及行业形象。

      面对传闻投资者不知所措

      随着基金“飞入寻常百姓家”,基金行业的一举一动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前不久,拟由某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新基金正在火热发行,但一则传闻让基金发行陡然生变。有传闻称,部分渠道建议停止销售基金。一时间市场议论纷纷,出现了多种版本的传言。

      从该事件的发展情况来看,该新基金仓促地提前结束募集。几天后,该基金宣布成立并增聘新的基金经理。最终,原定管理该基金的某明星基金经理也因个人原因离职。

      自始至终,当事的基金公司未给出相应的解释。因而,对于某明星基金经理的离职,相关传言甚嚣尘上。

      从基金销售平台讨论区来看,不少投资者感到不解。有投资者直言:“因为是某明星基金经理管理,我才买这个基金。为什么基金成立仅几天时间,基金经理就换人了。”也有投资者表示很无奈:“看了很多传言版本,基金经理到底是因为什么离职,所在公司至今没有任何明确的说法。”

      应及时给投资者一个说法

      当事的基金公司为何选择“冷处理”?沪上某基金公司营销人士坦言,多说多错,不如不说。“对于一些传闻或者负面事件,基金公司很难进行解释。保持沉默是最安全的做法,因为后续舆论演绎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对此,华南某基金公司的营销总监深有同感。他说:“目前品牌营销的工作更多是‘灭火’,希望大家减少关注。如果出来回应,倘若措辞不合适,事件或将进一步发酵。”

      当事的基金公司选择了“安全操作”,那么,谁来对投资者的利益负责?“资管行业的本质是‘受人之托,代客理财’,信任是资管行业的基石。有些传闻影响较大,基金公司应当给投资者一个说法。”沪上某基金行业研究员说。

      不过,在某资深基金从业人士看来,在众多资管机构中,公募基金的信息披露相对比较规范与完善。例如,基金会定期披露季报、半年报以及年度报告。在上述报告中,基金的具体运作信息都有披露。

      “如今公募基金规模已突破26万亿元,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把公募基金当作资产配置的产品。作为普惠型金融产品,基金公司信息披露的范畴不妨进一步扩大,对投资者关切的事情应及时作出回应。”在上述人士看来,基金公司在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度的把控。这要求基金公司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进行适度的信息披露。

      多家公司已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

      事实上,基金行业的声誉问题已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今年4月,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强调,推动基金管理人加强品牌建设与声誉管理,致力打造“百年老店”,坚持讲情怀、守专业、正理念。

      今年6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基金管理公司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试行)》(下称《指引》)。根据《指引》,基金管理公司应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机制,有效防范和控制声誉风险,妥善处置声誉事件,减少对投资者造成损失和对行业造成负面影响。

      在上投摩根基金副总经理郭鹏看来,将声誉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在行业层面,旨在维护投资者对基金和行业的信任;在公司层面,有利于防范声誉风险和保护品牌价值。

      记者采访发现,多家基金公司已开始搭建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从进展来看,有的基金公司仍在讨论具体细则;有的基金公司已基本上搭建完成,正在走流程;有的基金公司此前已建立声誉风险管理制度,目前正根据《指引》的要求进行修正。

      中欧基金表示,公司总经理牵头负责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从事前、事中及事后三个维度出发,建立了全方位、全流程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此外,中欧基金还设置了新闻发言人,旨在从制度层面完善公司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将声誉风险管控落实到各环节,强化对于声誉风险的事前评估,提升应对风险事件的能力,增强全体员工对于声誉风险的认知。

      德邦基金透露,《指引》出台后,公司在第一时间根据要求修订了《公司章程》,明确各层级在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上的责任分工,并起草了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另外,结合目前互联网及自媒体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公开言论审核监督机制,健全了声誉风险的考核和问责机制。

    (责任编辑:叶景)

    猜你喜欢:

  • 亚马逊发布2021品牌保护报告,公布打击假货最新进展
  • 《中国影响力衡量与管理(IMM)指南1.0》驭势发布!
  • 开设在线电子琴课 千尺学堂助力中老年人“活到老
  • 向光同行,未来可期,2022向光奖荣耀揭晓
  • 助力老有所乐 千尺学堂荣获“回响中国”腾讯教育
  • 敏捷——开启银行社交化运营的关键钥匙
  • 揭秘如何做好客户体验 让企业增速胜人一筹
  • 主动权益基金去年四季报登场:基金乐观看待后市 股
  • 美的京东强强联合:焕新风空调引领行业新赛道
  • 印象笔记2021象新力大会:打造超越期待的All-in-One
  • 启牛学堂:创新课程助力普通大众聪明投资
  • Velodyne Lidar公布2021年度第三季度财报
  • 追一科技荣获机器之心最佳AI公司TOP 30等三项大奖
  • 杜邦公司投资旗下Liveo™医疗健康解决方案业务在
  • UDE2021爆出新趋势,OLED电视是主机游戏最佳CP
  • 不止是绿色节能,TCL卧室新风空调更以创新技术实现
  • 推荐阅读
    频道排行
    中国财经消费网   |    合作:gkjnet@qq.com
    Copyright © 2019-2023 CJ18.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财经消费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