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欧基金
近来A股呈现跌一天、涨一天的行情,让不少基民陷入了恐慌和焦虑…
要不要清仓,观望一段时间再入场?为什么看过往长期收益好入手的基金还是会亏损?今天,就来跟大家聊聊这两个话题~
问题一
要不要清仓?
“随时做好当子弹打下来的准备”
选择清仓基金,往往是担心市场后期会继续下跌,选择观望一段时间,等市场趋势变好再入场,大家有这样的想法也正常。
统计历史数据发现,如果能精准的躲过市场下跌的日子,确实能提高我们的收益体验。
以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过去5年(2017/8/13-2022/8/12)表现来看,长期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期间不进行任何赎回操作,最终获得了79.40%的业绩回报,如果能完美躲过跌幅最大的5天、10天、20天,最终收益率分别为134.05%、186.6%、304.43%,都远高于不择时正常持有的收益,这样的收益确实令人酸了。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17/8/13-2022/8/12)
但市场真实的情况是,上涨、下跌的时间基本是差不多的,过去5年有1216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为例),下跌的交易日有541天,占比约一半的时间。另外,市场是不可预测的,机会稍纵即逝,上涨有时猝不及防,比如年初1月4日至7日,A股连跌4天,但2月里16个交易日中,大盘12天涨4天跌,近期8月2日沪指跌破3200,5日又重返3200点……(数据来源:wind)
如果投资者能完美躲开下跌的日子确实很好,但精准择时大多数人是很难做到的,A股大多是行情冷淡的时期,要从5年间1000多交易日中躲过跌幅最大的10天、20天,难度可想而知,在每天进行选择而走向频繁交易时,可能也错过了那些少数几个关键日的涨幅。
下图所示,如果错过过去五年中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涨幅最高的5天、10天、20天的最终收益都比长期持有的收益低得多,甚至相比长期持有的收益,错过了涨幅最高20个交易日的收益,收益下降83.51%。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17/8/13-2022/8/12)
行情涨涨跌跌,谁也不能准确预测大涨会在什么时候到来,在行情不太明朗的情况下,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退出,此刻清仓,大概率是低位离开,账面的“浮亏”变成了“实亏”,想要不错过行情,我们需要做的是在80%的冷淡时间力争积累筹码,等待20%的上涨时间追求斩获收益。
当然了,如果目前的投资已经影响到你的正常生活,对未来的行情拿不准,留着又怕损失进一步扩大,那么可以考虑分批卖出一部分资产。
问题二
过往长期收益好
入手的基金怎么还会亏?
“过往长期收益好,但不代表一直挣钱”
投资基金确实要看基金的历史收益情况,但基金长期收益好是长期持有的结果,比如此前上海证券报有篇报道,有基民持有某基金12年,账户收益率达1544.4%。(注1)
从数据看,基金持有时间越长,获得的收益的可能性有望越大,举个例子,在2012.8.13至2022.8.12期间,任意时间点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随着持有时间拉长,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的平均收益提高,如下图所示,持有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6个月,平均收益率为7.44%,持有5年后平均回报达74.61%。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12.8.13-2022.8.12,平均收益率=样本内所有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收益率的和/区间样本个数)
但在我们投资基金开始的一刻,我们要经历一段持有的过程,只是这个过程并非坦途,从上涨的路径来看,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也会经历阶段性的低谷时期,比今年这一轮回撤幅度更大的就有:
2015年6月15日至2015年9月15日,跌43.35%;
2015年12月23日至2016年3月4日,跌24.92%;
2018年3月12日至2019年1月3日,跌25.39%。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2.8.12,该指数下跌12.01%)
经历这些波动的过程后,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依然创出新高,如果投资者在短期持有基金过程中因市场波动就轻易下车,可能会错失真正的长期投资回报。
(数据来源:wind,时间区间:2012.8.13-2022.8.12)
波动不断的行情尤其考验我们的心态,而我们的心态往往也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投资行为,所以在面对市场涨跌时,我们首要做的就是正确认识市场,正确理解收益,过往长期收益好的基金不代表时时刻刻都能赚钱。我们除了关注基金产品的长期历史收益,还可以关注下基金中、长期收益的稳定性,是否超过了同期大盘指数,在同期同类基金中排名前列,以及基金在下跌市场中控制回撤的能力等。
股市的涨跌逃不过“钟摆效应”,A股市场几十年的周期多次验证了一个规律,没有只涨不跌的行情,也不会永远在低潮徘徊,当钟摆到低处时存一分信心,比如“80%的收益可能都来自于20%的时间”告诉我们以静制动是一种方式,同时意识到波动是市场常态。
长期赚钱前可能要经历阶段低谷期,投资者形成良好的投资心态,才有可能更理性应对市场短期波动。
(文章来源:中欧基金)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