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11月21日讯(记者 郭伟莹)11月19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副会长金维刚教授宣读了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批准商业保险研究分会成立的文件。文件指出,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召开的首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合规,选举产生的分会负责人和通过的工作规则、运行机制、名誉职务名单有效,希望分会健康发展并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做出贡献。据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将秘书处设立在北京工商大学。
另外,与会专家在首届全国商业保险发展研讨会上还发表了精彩观点。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指出,商业保险研究分会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成立的第七个分支机构,成立这一分会旨在为全国商业保险学界搭建一个稳定的学术交流机制,为我国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应有的智力支持。随后,他指出,我国保险业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质量还不高,公众的保险意识还相对淡薄,保险市场还没有充分发育成熟,保险功能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发挥。另外,我国保险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应当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表示,商业保险正面临着大好机遇,应当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中,迅速找准自己的定位,充分发挥出保险功能,争取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支撑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
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名誉会长周延礼在题为“发挥商业保险功能,服务第三支柱社保体系建设”的报告中指出,发展商业养老保险对于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鼓励保险机构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服务,促进养老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金融的负面影响,适应就业形态新变化,全面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强调,保险业要积极参与第三支柱养老体系建设,银行保险业要探索养老理财产品创新、探索养老储蓄产品供给多元化。为了做好下一步工作,他提出五点建议:一是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推进,商业保险也要充分发挥功能和作用,构建以保险为核心的养老生态模式;二是要更加重视第三支柱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三是要明确第三支柱的发展定位,实现第三支柱与第二支柱的协同发展;四是要稳步推进养老金融改革,丰富第三支柱发展方式;五是要加强养老保障宣传教育。
商业保险研究分会顾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在题为“当前农业保险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在当前众多的农业保险标的中,种植养殖标的的保险覆盖面较高,而其他农林牧渔生产标的被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较少,农业保险要不断加大“扩面、增品”的力度。他强调,要努力提高农业保险经营管理水平,这就要求优化市场经营模式、下大力气解决合规经营问题、提升保险公司经营水平和风控能力、加快推进保险大灾风险分散制度建设。他表示,农业保险产品创新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例如“保险+期货”的属性问题、农业收入保险的经营风险问题等。
商业保险研究分会顾问、北京大学教授孙祁祥指出,是否拥有安全、稳定的保障机制是收入能否持续提升、财富能否有效积累、富裕状态能否持续、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而如何应对损失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如何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正是保险行业的使命和责任。她认为,商业健康问题及管理是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商业保险研究分会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在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征程中,以风险管理为己任的商业健康保险无疑是一支主力军,应当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商业保险研究分会会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王绪瑾在在题为“把握中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保险业发展已取得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一些矛盾,随着中国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转变,保险业高质量发展将面临重要的战略机遇。针对中国保险业面临的矛盾与机遇,他从保险纠纷法治化、经济基础市场化、保险意识整体化、条款费率市场化、营销渠道多元化、产业结构优质化、保险人才专业化、保险经营科技化、公司风险可控化、社保商保协调化、监管自律内控协调化、保险保障服务化等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他表示,我国已从大国保险迈入保险大国,未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高科技为手段、民法典为载体的保险服务化将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新增长点。文化、技术、制度与内容“四位一体”能够促进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实现我国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的迈进。
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稳在题为“保险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报告中指出,保险是新发展模式和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保险兼具社会“稳定器”和经济“助推器”两大重要角色,对于统筹发展和安全、处理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增强经济的韧性活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表示,要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近年来为适应形势变化,出口信用保险正在由传统的创造就业、支持经济和企业创新的最终风险承担者,逐步转型为贸易和商业机会的创造者、海外市场开拓的驱动力和国家开放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政策性工具。他强调,保险业要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由传统的风险承担者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量转变,充分发挥风险管理、融资支持和社会管理的多重功能,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对此,他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强化全面风险管控,完善风险预警和评估体系;二是加大创新力度,增强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能力;三是政府和企业要用好出口信用保险工具,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
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许飞琼在题为“应当加快建立住宅保险制度”的报告中指出,住宅是易受灾体,特别容易遭受火灾、爆炸等人为事故,地震、洪水、雪灾等自然灾害的损害,烂尾楼对住宅购买者而言也是灾难性事件。住宅风险如果不能有效分散与转嫁,带来的必然是家庭安全与家庭财产积累的脆弱性。她认为,面对住宅风险,应当借鉴发达国家充分利用财产保险机制来分散与转嫁风险的惯常做法,将保障住宅安全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建设,将住宅保险作为财产保险业务的重要方向加以开拓。她表示,发展住宅保险需要三管齐下,国家宜将住宅或房屋保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加以实施,保险公司宜将房屋保险作为保险业的主攻方向,居民需要树立住宅风险保险意识。
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总裁助理邱彬在题为“关于商业健康险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的报告中指出,中国商业健康险业务发展具有快速增长与赔付水平快速上升共存、从中高端日益走向普惠、健康保险保障与健康管理服务的融合不断强化、健康保险科技化不断加强的特点。他还指出,中国商业健康险业务发展中仍然存在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与商业健康保险供给的失配,商业健康险与政策健康险的融合不够紧密,与医药、医院的联动不及预期,专业化经营能力还不适应风险防范的需要,经营亏损仍然是一个重要困扰。他认为,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已步入中程,商业健康保险空间广阔、发展动力仍然强劲。为了推进商业健康险持续健康发展,他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多层次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二是坚持走精耕细作的专业化发展之路;三是积极参与大健康生态圈建设;四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政策环境。
清华大学教授陈秉正在题为“人身保险业发展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指出,近二十年来我国人身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短期效应、羊群效应、政策效应等特征和问题。近年来人身保险业增长速度的波动性下降,说明了市场开始趋于成熟,但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他还指出,一些行业指标在公开使用时容易引起误解和歧义,应取代以更为科学的指标,以更清晰准确地反映信息,给业内提供正确有效的激励。他认为,新时期人身保险市场的需求端和供给端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从需求端看,居民持有财富上升带来可配置的金融资产增多,新消费群体出现,核心客户年轻化;从供给端看,保险公司数字化转型加快,保险科技成为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他表示,如何走好人身保险业长期健康发展的中国道路、如何实现包容式和普惠式发展、如何看待人身保险业务的发展重点、如何实现适应性监管等都是未来值得研究的课题。
商业保险研究分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郑伟在题为“加快推动保险理论与实践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已进入新发展阶段,这要求保险业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传统的保险业转向现代化的保险体系,从保险大国转变为保险强国。新发展阶段的保险业目标是通过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保险体系,建成保险强国。他还指出,保险的本质价值是实现期望效应水平的提升,但其效果取决于具体产品设计。他认为,保险市场的资源配置方式是跨状态的资源配置,同时又天然参与到跨期配置,成为金融市场的一部分,保险既是金融,同时又不是金融。他表示,保险领域的政产学界需要共同努力,用现代化保险体系服务中国式现代化,贡献保险专业的力量。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