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社会融资数据近日出炉,市场普遍反映“不及预期”。对此,笔者认为,月度数据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应理性看待;金融对实体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支持力度。更为重要的是,要透过数据表象发掘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持续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
市场认为数据“不及预期”,是因为广义货币(M2)增速未能延续前两个月的小幅反弹势头。7月末,M2同比增长8.3%,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3个和2.4个百分点。
观察金融数据首先应看基数。M2同比增速较低实际上是高基数下的“低读数”。去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实体经济遭遇了较大冲击,因而比正常情况下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如此高的基数影响,今年M2同比增速就显得偏低。
季节性因素也是导致7月份金融数据呈现短期波动的重要原因。每年7月都是传统的缴税大月,财政存款回笼效应明显。再叠加每年年中银行往往存在冲时点行为,因此6月份M2增速会比前面的5月份以及后面的7月份都要高。总体来看,今年7月份M2增速比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符合季节性规律特征,对此市场不应过度解读。
新增信贷是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的重要指标。今年7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达到1.08万亿元,与去年7月份9927亿元的增量相比,仍然明显多增。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12.76万亿元,同比多增6677亿元,也继续保持了同比多增的态势。这说明今年以来,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较为有力,能够有效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
观察金融数据不应只看单月,还应拉长时间来看。从2020年、2021年两年的平均数据看,7月末M2、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这表明我国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继续保持在合理水平,货币政策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
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支持下,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稳中向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进出口贸易增势良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两年平均增长5.3%,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较第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货币政策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稳字当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有力保障了宏观经济稳定恢复、稳中向好。
不过,对7月金融数据中透露出来的问题也应加大关注。7月份,降准落地直接带动了银行的放贷意愿、增强了银行的放贷能力,但当月信贷新增幅度仍然弱于预期,且存在较为明显的票据冲量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短期内金融供给与需求出现了不匹配,企业融资需求不够强劲,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接下来,对于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变化也须进一步密切观察,对症下药。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稳定性,同时增强前瞻性、有效性,既有力支持实体经济,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强化对实体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以适度的货币增长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