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基金报
公募基金经理“奔私”在2021年再掀高潮,卢安平、谢军、沙骎等不少公募行业高管、明星基金经理纷纷“奔私”,引发市场关注。中国基金报记者发现,当前除了自己创业,也有公募基金经理出来选择加盟成熟的私募机构。
业内人士认为,这波“公奔私”潮的大背景是私募行业发展壮大、结构性牛市行情、居民财富向权益类资产转移等,同时,私募机构投资更加灵活、激励回报更高、能够创立一番事业等,也是不少基金经理“奔私”的驱动力。
“奔私”潮呈现新特点
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鹏扬基金原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卢安平今年备案了海南容光私募基金管理中心(有限合伙),招商基金原副总经理沙骎加盟了上海容棠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红土创新基金原副总经理程志田备案了巨量均衡私募证券基金管理(珠海)有限公司,广发基金原债券投资部总经理谢军创立了秋水长天私募基金管理(广东)有限公司,博时基金原基金经理韩茂华和南方基金原基金经理蔡望鹏一起创立了海南海鹦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姚旭升表示,历史上有三波“公奔私”高潮,分别是2007年、2009年~2010年、2014年~2015年,刚好都和几轮牛市的时间节点相吻合。近几年,高净值客户对私募基金认可度和投资需求越来越高,成为今年“公奔私”潮的重要推手。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私募续存规模达到19.69万亿元,比去年增长3.7万亿元,私募行业高速发展的趋势,不断吸引优秀公募基金经理进入。
姚旭升认为,明星基金经理在公募积累了投资经验和资源,选择离开创办私募,有多方面综合因素:一是私募操作灵活限制少,方便基金经理执行自己的投资理念,也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二是对于绩优的基金经理来说,私募的业绩报酬可观;三是实现自我价值。
好买研究部副总监施丹锋认为,争取更高的个人收入、证明自己的投资能力、摆脱过多的投资限制、保持独特的投资风格等是老生常谈的“公奔私”原因。此外,现在的环境和过去有了较大不同,在非标转标、房住不炒的背景下,不少基金经理认为居民财富搬家是一个长期趋势,投身私募也是基于对行业未来长足发展的乐观态度。
施丹锋说,以往“奔私”对基金经理的要求较高,既要有投资能力,也要有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但这一轮“公奔私”的基金经理,不必然独当一面,加盟现有规模已经发展到一定量级、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私募平台的人不在少数。“对他们而言,可以不必从零起步,借助私募品牌募资、共享研究平台,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私募来说,有水平的基金经理加盟也能壮大投研实力,也有助于达成‘3+3’投顾资质的要求。”
格上旗下金樟投资研究员谢诗琦称,明星基金经理、公募高管选择成立私募公司,一是积累了优秀的历史业绩,二是看好未来权益类的大机会,三是公募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原因很难对人才有效激励,难以形成稳定的团队和投资文化,“奔私”之后,基金经理可以更好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从2007年起,赵军、肖华等明星基金经理进军私募阵营,随后2012年、2014年~2015年的牛市也有王亚伟、邱国鹭等陆续‘奔私’。一般来说牛市中容易出现‘公奔私’,随着近年来权益类资金的扩容,市场环境也比较积极。”
睿亿投资研究总监熊林分析,一是居民财富从房产转向权益类资产的需求大幅上升,高净值客户的财富管理需求爆发式增长,财富管理行业保持高增长;二是公募的收入模式是固定管理费,而私募行业是“固定管理费+业绩提成”模式,因而对于基金经理来说,如果能够持续稳定地获得超额收益,业绩提成所带来的薪酬回报会大大超过公募的收入;三是私募更容易打造自身IP和投资风格标签,在公募面临排名压力,投资策略和思路上更多会往相对收益去考量,而在私募行业,基金经理可以淡化外界对自身的影响,更容易聚焦自身的投资思路。
基金经理“奔私”的初衷
不少公募出身的私募基金经理,也向记者吐露了自己当初“奔私”的初衷,他们对“公奔私”这件事有不同的感悟。
“有能力、有想法的基金经理希望按照自己的想法做投资,获得的经济回报也会更大。”骏伟资本董事长徐炜哲说。
熊林表示,“我在券商研究所和公募平台经过七八年的锻炼后,研究框架和投资体系已搭建完成,对于每年获取稳定回报也有一定自信。相比于公募的相对收益排名机制,我更喜欢做绝对收益,做私募也更能践行自己的投资理念和策略,出于长期考量选择去私募做投资。”
易同投资合伙人朱龙洋坦言,公募的考核机制更多是相对排名,这对投资经理来说压力比较大,容易动作变形,也不利于很多长期想法的实践。“我觉得私募基金的吸引力在于:第一,考核机制更倾向于绝对收益,更容易实践一些基金经理的投资理念;第二,成立私募公司创业,自己既是投资经理又是股东,激励会更充分。”
华夏未来资本相关人士表示,当初愿望就是去打造一批降低波动、控好回撤、让投资者更拿得住的基金,从而改善投资人持有体验,帮助其穿越牛熊,真正分享到基金的长期理想回报,成立私募有更大空间去贯彻这一想法。
宽泉私募创始人刘大元告诉记者,他在2000年进入公募行业,从业20余年,在不同岗位、从各种视角体验和见证证券市场和资管行业的发展,强烈感受到市场微观结构,即技术、规则、信息、市场参与者和金融工具对市场质量和效率的巨大影响,而新技术深刻且快速地改变着这五个要素,“我们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去创立一家私募基金,更专注实践我们的投资方法。”
清和泉资本表示,头部私募无论是在募资端还是投资端均已有一席之地,其规模和市场号召力也在加强,包括对人才的吸引力,一定程度上比肩公募机构。而私募更为长期视角的资金来源、投资目标,均是不少公募基金经理所追求的。“通过私募这项事业实现个人和行业价值,已有不少成功前辈,有了榜样的力量和可见的成功路径,无论是公募还是其他金融从业者,对于做好这份事业都有一定的参考和信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