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持续等待的保险业保费增速拐点依然没有出现。
截至12月15日,A股五大险企全部披露了11月份保费数据。前11个月,五大险企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3万亿元,同比微降0.62%,降幅较前10个月收窄0.35个百分点。整体来看,五大险企保费增速依然没有出现明显好转迹象。
从市场最为关注的寿险单月保费来看,11月份,A股五大险企寿险保费合计为691亿元,同比微增1.2%,但环比下滑8.8%。具体来看,11月份,平安寿险、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人寿、人保寿险的单月保费环比增速分别为-10.3%、-13.1%、-6.0%、-28.6%、45.1%,同比增速分别为-8.6%、-8.4%、5.5%、4.2%、90.3%。除人保寿险外,其他几家险企的单月保费无论是同比增速还是环比增速,均未有明显的好转迹象。
“保险市场前所未有的难”
今年以来,保险业驶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期。保费层面,除1月份保费增速(同比增长11%)较快之外,其他月份增速持续低迷,前11个月累计保费未摆脱负增长。保险股层面,今年以来截至12月15日,保险板块(申万二级)跌幅达39%,跌幅刷新近10年的纪录。
行业的持续低迷让险企管理层“压力山大”。新华保险党委书记、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12月14日在第14届金麒麟金融峰会上表示,“今年的保险市场前所未有的难,负债业务全行业都出现下滑,队伍规模大滑坡,业务品质也出现不同程度恶化,今年行业大部分公司经营结果都不那么亮眼,压力比较大。”
在险企人士看来,今年保险业的诸多困境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叠加、共振的结果。
从外部因素来看,中国人寿党委书记、总裁苏恒轩认为,今年以来外部不确定因素较多,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不均衡。同时,保险需求难以充分释放,居民的保险消费意愿较低,所有寿险公司都面临很大压力。
从内部因素来看,多位险企人士认为,今年保险业的低迷其实是此前几年行业粗放经营模式的必然结果,行业的下行趋势早在2018年前后就有端倪可寻,外部因素是今年行业低迷的催化因素。
李全表示,“趋势是早有显现。几家上市头部险企期交保费、队伍、新业务价值等核心指标都在2018年前后达到高点。坦率讲,保险业过去20年的高增长,本质上还是得益于经济高增长大背景下高人口红利型政策的有力引导。目前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在向高级形态逐步迈进,保险业系统性转型变革是历史必然。”
李全认为,在实操层面,当前困局也有保险业过去粗放经营、没有未雨绸缪、提前变革的原因。特别是2015年至2019年,寿险业队伍规模的快速增长带来保费飞跃,一定程度上透支了长期发展质量和活力,推迟了行业转型变革时间,加深了四个不匹配:一是缺乏甄选的增员模式与高素质专业化队伍远景不匹配;二是“速成式”队伍培养模式与趋于理性的客户趋势不匹配;三是面对面说教式展业形式与加速丰富的信息渠道不匹配;四是经验驱动的拍板决策模式与数据事实驱动的科学管理要求不匹配。
太平人寿副总经理严智康认为,保险业经历了此前的高速发展,庞大的人口规模、较低的保险覆盖率、快速的经济增长、不断提高的居民收入,以及政策支持,过去都是支撑保险业快速发展的驱动因素,但现在它们的边际效应正在递减,保险来到了行业破局转型的关键时期。
加速转型成为当务之急
保险业持续低迷之际,加速转型渐成行业共识。
“粗放发展阶段的成功经验、路径和做法,在市场环境剧烈变化之下,反而成为阻碍行业转型发展的‘茧’和‘壁’”。太保寿险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王光剑表示,行业问题看起来千万条,归根结底是偏离行业初心和保险底层逻辑,唯有围绕保险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才能重拾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王光剑表示,不破不立,险企可以通过三个“转换”以实现三个“增强”来破局:一是动能转换,通过加快自身转型升级,实现创新驱动、技术驱动、专业驱动,有效增强行业内生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二是理念转换,保险行业要围绕社会责任主动担当,增强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效能;三是模式转换,通过要素资源的配置优化,提升行业发展效率,增强经营主体韧性。
阳光人寿党委书记、总经理王润东表示,面对寿险市场的快速变化,阳光保险寄望于通过打造不同的客户经营生态来实现率先破局。
而就行业发展的拐点,李全表示,“保险业可能还会过几年比较艰难的日子。转型当然痛苦,不过,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保险业会走上期待已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