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工、农、中、建推出试点 利率或稍高于存款 20年期限的养老储蓄 要提前了解一下吗?
日前,银保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透露,银保监会正在会同人民银行研究推出特定养老储蓄业务试点,初步考虑由工、农、中、建四家大型银行在部分城市开展试点,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由于目前没有购买的年龄限制,作为年轻人,是否有必要锁定这份稳定的收益呢?
收益稳定、本息有保障
据银保监会大型银行部有关负责人介绍,特定养老储蓄业务兼顾普惠性和养老性,产品期限比较长、收益稳定、本息有保障,可满足低风险偏好居民的养老需求。初步考虑单家银行的试点规模为100亿元,试点期限暂定为一年。养老储蓄产品包括整存整取、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三种类型,产品期限分为5年、10年、15年和20年四档。争取尽快推出。
此外,银保监会将开展为个人提供养老财务规划和长期资金管理服务的商业养老金管理业务试点。将养老规划、账户管理与金融产品相结合,为客户提供专业化养老顾问服务和金融解决方案,满足消费者差异化养老需求。目前正在制定完善业务规则,力争尽快由部分养老保险公司开展试点。
鼓励居民长期持有
这并非监管部门首次提出养老储蓄。今年3月2日,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透露,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3月4日,银保监会、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支持商业银行研究养老储蓄产品,探索开展养老储蓄业务试点。
4月17日,2022清华五道口全球金融论坛全体大会召开,会议聚焦“人口老龄化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原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在主旨演讲中透露,“我国金融监管部门正在研究养老储蓄产品试点方案,将适时稳步启动试点工作。”
周延礼表示,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可以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同时也可以集中长期稳定资金。特定养老储蓄产品要适合低风险偏好的人群,鼓励居民长期持有。存取方式灵活,可以满足存款人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4月2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个人养老金实行个人账户制度,缴费完全由参加人个人承担,实行完全积累。参加人每年缴纳个人养老金的上限为1.2万元。
5月10日,银保监会官网公布“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再次表示“支持和鼓励银行保险机构依法合规发展商业养老储蓄、商业养老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养老金融业务,向客户提供养老财务规划、资金管理、风险保障等服务,逐步形成多元主体参与、多类产品供给、满足多样化需求的发展格局”。
养老储蓄定价“不简单”
据了解,目前我国的银行存款类产品的最长期限基本在5年,如何对5年期以上存款产品定价成为养老储蓄业务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市场上无论是存款还是储蓄国债抑或是新推出的养老理财,都鲜有五年期以上的产品。
北京青年报记者收集各家主流银行的存款信息发现,目前起点20万元的大额存单几乎没有五年期的,最长三年,利率不超过3.4%;部分银行整存整取的定存产品有五年期的,利率也多不超过3.4%,而零存整取和整存零取的利率比整存整取还要低很多。以工行为例,工行整存整取的挂牌利率,3年期和5年期都为2.75% ,但定存产品只有3年期,50元起,利率为 2.75% ;1万元起的为3.15%。 工行也有存本取息产品, 5年期, 5000元起存,利率只有 1.55%。工行的大额存单也只有3年期的,年利率3.25%,30万元起存,额度都已售罄。
光大银行3年期30万元起的大额存单,利率为3.4%;安逸存三年期产品起点50元,依据存款金额不同,利率最低2.75%,最高3.4%;整存整取五年期(最低50元)利率为3%;零存整取(最低5元)和整存零取(最低1000元)五年期的参考利率都是1.65%。平安银行5年期整存整取,1万元起存,利率为3.4%;5000元起存的,利率为3.35%。
目前银行销售的凭证式储蓄国债的期限也基本都为3年期和5年期,养老储蓄10年期、20年期品种的定价依然缺乏参考标的。今年4月发售的储蓄国债,三年期和五年期票面年利率分别为3.35%、3.52%。
即使是新推出的养老理财产品,封闭期也多设为5年。截至5月14日,共有工银理财、建信理财、光大理财、招银理财、贝莱德建信5家理财公司的20款养老理财产品“登记在册”,其中只有贝莱德建信有一款10年期的养老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最低5%,最高10%。其他19只产品的封闭期都不超过5年,业绩比较基准下限最低为4.8%,最高为5%;上限集中在5.8%~8%的区间。当然,养老理财跟储蓄不同,不保本更不保收益,风险等级多为二级(中低)。
有国有大行人士对北青报记者表示,养老储蓄如果利率太低,就无法吸引客户;如果利率太高,会提高银行的负债端成本,挤压净息差,银行也不能承受,如何科学合理定价并不简单。不过由于是试点,初期规模也不大,最终确定的利率可能会稍高于存款和凭证式储蓄国债。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