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财经5月16日讯(记者 郭伟莹 实习生 王国燚)近日,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财险”)公开挂牌拟增资不超过21亿元,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51.55%。增资完成后,当前股东结构将被改变。渤海财险称此次增资主要用于偿付能力的补充以及对投资、非车险领域发展的支持。
反观渤海财险,2021年亏损3.5亿元,保险业务收入仅同比增长10.9%。其中,车险业务占比高达86.9%,承保亏损4.7亿元。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自2021年二季度末开始连续下跌,2022年一季度虽有好转,但仍逼近监管红线。
渤海财险在2022年一季报中指出,2022年考核中突出业务结构优化和对非车险考核,突出“亏损机构一票否决制”。同时,推进亏损机构治理。坚决裁撤亏损机构,加速出清亏损业务。另外,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非车业务占比不断提升。车险坚持品质为先,主动降速。
拟增资不超过21亿
5月5日,根据天津产权交易所公开披露信息显示,渤海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渤海财险”)自2022年5月5日至2022年6月29日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拟新增注册资本为0-21亿元。
对于募集资金用途,渤海财险称主要用于公司偿付能力的补充以及对投资、非车险领域发展的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财险此次拟募集资金对应持股比例不超过51.55%,而原股东均放弃参与增资。增资完成后,原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低于48.45%,新股东合计持股比例不超过51.55%。
资料显示,目前渤海财险第一大股东为天津市泰达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40.62%;天津渤海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6.06%,澳大利亚保险集团有限公司持股13.93%,天津滨海高新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2.67%,北方国际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1.15%,天津联津投资有限公司持股5.57%。
针对增资等相关问题,中国网财经记者向渤海财险方面进一步了解。截至发稿,未收到相关回复。
渤海财险称,本次增资的增资企业增加股份不超过210000万股,单一投资方持股比例不得超过增资后增资企业总股本的三分之一(单一投资方与其关联方、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合并计算),每股价格不得低于(含)1.0080 元,本次增资同股同价。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新引入投资方数量不限。
对于增资达成或终止的条件,渤海财险称增资企业根据募集情况决定本次增资是否达成,如未达成则将继续信息披露。增资终止条件为信息披露期或信息披露延长期满未征集到合格意向投资方;本次增资扩股未获行业监管机构审批通过;未按照《增资协议》约定支付增资款的;影响交易进行的其他情形。
2021年亏损3.5亿元
根据渤海财险发布2021年年度信息披露报告显示,渤海财险2021年亏损3.5亿元。其中,投资收益1.5亿元,同比下降16.5%。
针对亏损原因,渤海财险未在年报中提及。据增资挂牌信息中显示,北大方正集团流贷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北大方正贵阳商业不动产债权计划、北大国际医院债权投资计划、海发医药应收账款私募证券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共计原值2.8亿元。而北大方正已进入债务重整阶段、外贸-海发医药应收账款私募证券化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已到期违约。渤海财险预计未来将发生巨额减值准备。
资料显示,2021年6月,渤海财险增资约3.48亿元获批。该笔增资获批后,渤海财险的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未见好转。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来看,渤海财险从2021年第二季度末的123.75%开始下跌,2021年第三季度末为100.26%,2021年第四季度末为101.72%,已逼近监管红线。
时至2022年一季度,渤海财险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12.38%,预计下个季度(2022年二季度)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09.01%。连续两个季度(2021年四季度、2021年三季度)风险综合评级为C类,为偿付能力不达标保险公司。
官网显示,目前,渤海财险拥有24家省级机构,近300家地市级和县级机构。年报披露显示,渤海财险2021年保险业务收入36.7亿元,同比增长10.9%。其中,车险业务占比高达86.9%,承保利润则表现为亏损4.7亿元。
另外,保险业务收入排名前五的险种还有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企业财产保险和健康险,分别占比5.15%、3.51%、1.65%和1.58%。而除企财险外,其余险种均承保亏损。具体来看,责任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险承保亏损分别为0.22亿元、0.2亿元和0.3亿元;企业财险保险承保利润213.7万元。
渤海财险在2022年一季报中指出,2022年考核中突出业务结构优化和对非车险考核,突出“亏损机构一票否决制”,突出对新单经营成本的考核,坚决淘汰低绩效、低产能和不认同公司经营理念的人员。同时,推进亏损机构治理。坚决裁撤亏损机构。有针对性调整费用政策及核保政策,清单级别筛查亏损客户,加速出清亏损业务。另外,持续优化业务结构。非车业务占比不断提升。车险坚持品质为先,主动降速。对部分机构的重点车型实施精准管控。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