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交易所债市融资品种不断创新,加大对科创、民营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外资直接投资交易所债市落地,对外开放迈出重要一步;规则持续优化完善,推动交易所债市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沪深交易所债券融资总额达2.67万亿元。其中,公司债融资1.97万亿元,资产支持证券融资495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融资2042亿元。
“今年以来,在国内疫情反弹、经济发展面临挑战的复杂形势下,交易所债市充分发挥了对实体经济的融资支持功能。”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监管层面释放纾困民企的积极信号,并逐步指导交易所推出创新债券品种、降低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成本等重要举措。这使交易所债市在拓宽民企融资渠道、增强服务民营经济发展质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半年民企债券净融资缺口显著收窄。
交易所精准支持
科技创新、低碳转型
上半年,交易所债市规则不断完善。1月份,沪深交易所出台交易新规及指引,完善债券二级市场制度建设;4月份,优化完善公司债券注册制配套制度;6月份,强化可转债交易监管;7月1日,完善可转债信息披露等业务规范。
此外,交易所品种不断推陈出新,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精准度和力度。5月20日,沪深交易所在前期试点基础上正式推出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旨在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领域的精准支持和资金直达。此后,国投集团、三峡集团、华鲁控股、江苏永钢等首批科创债在上交所成功发行,获得投资者追捧,多家公司发行成本突破历史新低。
6月2日,上交所修订特定品种债券指引,新增推出低碳转型债券、低碳转型挂钩债券品种,此后,华能集团、宝钢股份、华鲁集团发行了首批低碳转型/低碳转型挂钩公司债券。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交所产业企业发行公司债券3875亿元,同比增长16%;绿色债券(含ABS) 融资752亿元;科技创新债融资311亿元。
“科技创新公司债券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的融资需求,低碳转型公司债券募集资金则用于符合国家低碳转型战略但未满足绿色债券发行要求的传统产业。此类创新债券品种的推出,有利于加强债券市场对科技创新、低碳转型等特定领域的精准支持和资金直达,改善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明明表示。
多措并举增信降本
支持民企债券融资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举措随即纷至沓来。
5月11日,交易所债券市场推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提供增信支持等。5月27日,上交所完善知名成熟发行人名单,将更多符合条件的优质民营企业纳入其中,更好支持优质企业进行债券融资。与此同时,晶科科技、龙湖、碧桂园、美的置业、旭辉、新城等多家民企在民企债券融资专项支持计划助力下发行债券融资。
5月底,国务院印发的《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提出,对民营企业债券融资交易费用能免尽免,进一步释放支持民营企业的信号。6月29日,证监会指导沪深交易所、中国结算暂免收取债券交易经手费、结算费和民营企业债券发行人服务费。费用减免政策实施后,交易所市场各业务环节均不收取民营企业债券有关费用,预计年均减免金额达1.6亿元。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于丽峰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证监会指导交易所减免民企债券融资交易费用,将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民企债券融资成本,提高债券市场对于民企融资的支持力度。
在明明看来,解决民企债券融资难题还需继续丰富民企债券融资工具、优化融资服务机制,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化增信作用,鼓励通过创设信用保护工具等方式增信支持有市场、有前景、有技术竞争力并符合国家战略政策方向的民企债券融资。
“解决民企融资难问题,未来仍需从健全市场机制、产品创新、丰富投资者结构等方面继续完善政策支持。”于丽峰表示,首先,健全债券市场体制机制建设,在完善信披制度和债券违约处置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等方面,为优质民企发行人创造更好的制度基础;其次,继续通过产品创新推动新兴产业民企发行人债券融资,如扩大信用保护工具创设规模并提高市场流动性、推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证券化等;最后,丰富投资者结构,引入和培育更多风险偏好较高的长期投资者。
拓宽外资入市渠道
对外开放再进一步
6月30日,外资投资交易所债市正式实施。当日,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中国银行澳门分行依照《实施细则》在深交所市场顺利完成首批交易;中金公司和中国银行澳门分行在上交所市场完成首单交易。据介绍,当日市场运行平稳,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长期来看,外资购买公司债,有助于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能够加强企业的信息披露和践约履信,还有助于塑造和提升企业的国际品牌形象。”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田利辉认为,外资投资交易所债市是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重要事件。外资投资交易所债市,能够改善我国债券市场结构,优化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外资的顺利入市也充分体现了我国经济韧性和企业竞争力。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