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证券报
个人养老金制度来了!我国10亿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从此多了一个给自己再添份养老保障的选择,而且还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各类资管机构也迎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商业银行已经跃跃欲试,不仅要以银行理财、储蓄存款的形式推出养老类金融产品,还将介入与之相配套的养老金账户管理、托管业务以及零售等“货架”体系。
抢占个人养老账户入口
首先摆在银行面前的机会是,抢占个人养老账户入口。
根据发布的相关意见,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可以由参加人在符合规定的商业银行指定或者开立,也可以通过其他符合规定的金融产品销售机构指定。
“银行由于账户行的身份将‘近水楼台先得月’。”冠苕咨询创始人、资深金融监管政策专家周毅钦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在个人养老账户的建立方面,银行的先发优势突出,将再次巩固银行账户体系在国民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和关键的基础设施角色。
由此将给银行带来巨量的沉淀资金。不难预见,在如此巨大商机面前,各银行势必将围绕这一“蓝海”展开激烈的竞争。
考虑到养老金融产品长期性和账户唯一性的特征,率先抢到个人养老金账户入口先机的银行,将在这个市场上掌握主动权。不过,对于那些在账户管理、产品销售、财富管理等服务不到位的银行,客户仍然有变更个人养老账户的权利。
业务体系建设箭在弦上
相较于基金和保险公司,银行涉足养老金融产品体系的搭建要晚一些,且产品设计体系并不完备。
但自去年开始,银行开始加速发力。2021年12月,工银理财、建信理财、招银理财以及光大理财四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推出首批养老理财产品,从产品期限、资产配置、风险保障、运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银行系个人养老金产品也将越来越丰富。今年3月,银保监会新闻发言人就表示,养老储蓄试点即将启动,主要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商业养老计划试点正在抓紧筹备。
据记者了解,包括招商银行在内的多家股份行已开始着手准备个人养老金相关布局工作,包括与监管密切沟通、研讨产品布局等。
在政策力挺的背景下,未来覆盖面存在巨大提升空间的个人养老金市场,被各资管机构视为个人财富管理业务的重要突破口。甚至已有银行开始憧憬未来的养老金融场景蓝图——银行可结合养老保险体系三大支柱的账户,围绕社保费用缴纳、企业或职业年金查询、个人养老金投资等细分场景,提供符合中青年客群需求的差异化产品和服务。
在这过程中,银行可联合集团内的保险、基金等“兄弟”子公司,充分发挥自身在专业投研和客户、渠道的优势,通过纳入另类资产、跨境资产等多元化资产配置和中长期投资策略安排,开发能够满足全生命周期养老资金需求、养老属性突出的新型养老金融产品。
内功还需夯实
要想在养老金融市场中维持竞争力,银行在内功上还需夯实。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发展前景虽然明朗,但银行内部板块之间流程复杂,不利于资源整合,建议银行抓住在资管、存款、托管等直接业务方面的优势,挖掘账户、发卡、结算等间接业务机会。从组织架构看,有条件的银行可设立养老金融事业部或专门组建养老金融服务专营机构,比如设立养老金管理公司,以增强养老金融服务能力。
个人养老金若参照养老保险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管理资格要求,那么,除“托管资格”这个身份之外,大部分银行还需拿到“受托资格”“账管资格”这两个身份。目前,仅有少数银行同时拥有上述三种身份,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制约了银行进一步拓展养老金管理业务的空间。
周毅钦表示,预计未来在个人养老金产品层面,仍然会有一个监管准入的程序和名单制的管理方式;机构资质层面,也将有涉及账户行、代销机构及资管机构等多方的准入要求。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