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以下简称“消金机构”)人事变动消息不断。
截至5月16日,《证券日报》记者对各地监管部门及机构官方发布的信息梳理后发现,年内有15家持牌消金机构董监高“走马上任”。从目前开业的30家持牌消金机构来看,已有五成消金机构高管“换人”,其中有多家消金机构董事长职位出现变动。
业界普遍认为,消费金融行业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董监高职位频繁变动正是各家机构顺应变革、锐意进取的缩影。
五成消金机构“换人”
日前,招联消金发布公告称,根据股东会决议,田惠宇不再担任公司董事、副董事长。据了解,目前招联消金正在按流程办理董事补选和工商变更事宜。
事实上,招联消金高管变动并非个例。《证券日报》记者梳理后发现,今年以来已有15家持牌消金机构董监高等重要职位出现变动。分别是晋商消金、上海尚诚消金、四川锦程消金、杭银消金、中信消金、中银消金、招联消金、北京阳光消金、海尔消金、湖北消金、哈银消金、内蒙古蒙商消金、小米消金、厦门金美信消金、苏宁消金。综合来看,已有半数持牌消金机构新的管理层“走马上任”。
刚刚过去的4月份,就有8家消金机构的12名董监高任职资格获批。具体包括,上海尚诚消金董事长杨嵘、董事黄成、董事赵军;晋商消金总裁惠康;中银消金董事黄金岳;中信消金总经理黎成;杭银消金独立董事杨小虎、独立董事张建梁;四川锦程消金总裁何德好;招联消金董事、董事长刘烈宏以及董事厉明东等等。此外,据天眼查信息显示,4月27日,苏宁消费金融变更工商信息,其中董事长职位发生变更。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消金行业洗牌力度加大,董监高频繁变动是持牌消金机构应对挑战、调整战略布局、更好把握发展机遇的一种体现。”
“不同的经理人经营管理风格迥异,且在业务发展方面的打法也不尽相同,人事调整带来的后续影响,还得市场检验。”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高管变动频繁,往往有利有弊。若是正常范围内的高管人员更迭,引入专业能力更强的人才对公司是有利的。但如果过于频繁的变动则往往表明公司的战略和管理不稳,对业务开展并不利。如果因此导致战略方向出现变化,还会大量消耗企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多家机构换董事长
记者注意到,董事长成各家持牌消金机构换人“热门”的职位。
5月12日,招联消金发布公告称,田惠宇不再担任招联消金董事、副董事长,而在4月1日,深圳银保监局核准招联消金董事、董事长刘烈宏的任职资格,也就是说招联消金董事长、副董事长均已换人;5月5日,晋商消金董事、董事长上官玉将任职资格获批;4月28日,上海尚诚消金董事长杨嵘的任职资格获批;1月18日,中银消金副董事长谷峰任职资格获批;1月5日,厦门金美信消金董事、董事长林晟的任职资格获批;此外,据天眼查信息显示,苏宁消金在4月27日工商信息出现变更,董事长由孙利勇变更为张伟年。
业界普遍认为,持牌消金机构董事长频繁迎来变动,与机构自身股东变化及行业竞争态势相关。
博通咨询金融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持牌消金机构正迎人事变动潮。今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行业并购情况多发,势必带来高管团队的变动;另外,行业进入精细化发展阶段,竞争激烈导致对消金机构业绩及合规要求提高,相应的业务调整也会导致高管的变动。”
“目前消费金融行业处在洗牌转型期,消费金融机构正在进行积极备战转型。”陈文表示,各家机构的消费金融模式仍在打磨中。机构需要寻找与之相契合的高管和团队,若机构本身的基因与高管人才的契合度不够,往往容易造成频繁的人员变动。在做好战略规划的基础上,应当尽可能稳定高管团队,从而让正确的公司战略能够有效落地。”
在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看来,近几年持牌消费金融董监高变动,正是各家机构顺应变革、锐意进取的缩影。她表示,“目前消费金融行业正处于转型变革进程之中,消费金融机构未来突围的关键主要有三点:一是大力推动金融科技发展的同时,需积极储备金融科技领域人才;二是场景拓展与金融生态圈的构造,并提升用户黏性;三是继续以合规为底线稳步前行,包括强化场景合作方的审查监督、不断完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等。”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