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扎实推进金融高水平对外开放。
1月2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香港第十七届亚洲金融论坛上表示,对外开放是中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也是中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他还指出,未来,中国内地金融业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资合法权益的保障不会变,为外资提供更好营商环境的方向不会变,金融业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
1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也强调,会进一步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继续坚定推进金融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欢迎各类外资机构和长期资本来中国展业兴业。
从数据来看,目前,境外24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均在内地设有机构,境外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已有近半数进入内地。截至2023年末,外资银行在华共设立了41家法人银行、116家外国及港澳台银行分行和132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量已经有888家,总资产已达到3.86万亿元。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在境内保险行业市场份额已经到10%。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表示,近年来,面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等全球化“逆流”,我国坚定推进对外开放。通过设立上海等多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将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负面清单”政策举措经过试验后推广至全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签署多个对外自由贸易协定,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不断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在多项举措推动下,我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吸引外商投资多年位居全球第二位。
“在经济对外开放的同时,我国主动有序推动金融业开放,大幅放宽金融服务业市场准入限制,不断深化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娄飞鹏认为,金融对外开放增进了全球经济金融稳定,也惠及广大居民。
以2021年在粤港澳大湾区试点的“跨境理财通”为例,其不仅是金融支持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互联互通的重要尝试。“跨境理财通”试点以来取得明显成效,2023年底,共有个人投资者6.92万人参与,包括港澳投资者4.54万人,内地投资者2.38万人,涉及相关资金跨境汇划4.33万笔,金额128.1亿元。1月24日,新修订的《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业务试点实施细则》发布,从优化投资者准入条件,适当提高个人投资者额度,拓宽业务试点范围等优化政策,将在促进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的同时,更加便利大湾区居民享受优质金融服务。
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坚持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基本要义之一,同时指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来华展业兴业”。
娄飞鹏指出,未来,我国金融业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稳步有序推进对外开放,研究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形成系统性、制度性开放局面,逐渐与国际规则相融合,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此过程中,我国也将不断提升金融管理能力,防止金融风险跨区域、跨市场传播,增进金融安全,为全球经济金融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财经消费)”的内容,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本网,本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gkjnet@qq.com